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應該文言文

應該文言文

1. 需要古代的經典文言文句子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茍子·勸學》)52.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55.壹張壹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62.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淮陰侯列傳》)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67.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2. 我需要文言文

自相矛盾①?

人有鬻矛與盾者②,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俄而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

註釋?

①選自《韓非子·難勢》。②鬻:讀yù育。賣。③陷:作動詞, 刺透,穿透。④應:應聲。下文的“應”指回答。?

譯文?

有個人,又賣矛又賣盾。他吹噓自己的盾堅固,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 穿不透它。”壹會兒,又吹噓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麽堅固的東西也能刺穿。 ”?

人們聽了他的話,覺得好笑,便接口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 ”?

這個人被問得張口結舌,壹句話也答不上來。?

題旨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絕對化

25矛與盾

1.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①賣 ②矛 ③譽

④曰 ⑤陷

句意:

2.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①吾 ②陷

句意

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以 ②子 ③何如

句意:

4、其人弗能應也。

應 句意

3. 需要壹些文言文的解釋

害群之馬

黃帝將見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塗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黃帝曰:“異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⑩。”小童辭⑾。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⑿?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qǐ)首⒀,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徐無鬼》)

註釋

①見:拜訪。②大隗:傳說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滎陽密縣(今河南省密縣)。④塗:同 “途”。即路。⑤若:妳。⑥然:是的。表應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異哉:了不起啊。異:不尋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為天下:治理天下。⑾辭:謝絕。⑿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這與牧馬還有什麽兩樣嗎?奚,何。以,因。異,不同。乎,於,相當於“與”、“跟”。 ⒀稽首:叩頭。

多多益善

漢元年(前206),韓信背楚投漢,隨漢王劉邦來到南鄭(今漢中市漢臺區)。這位曾經“乞食漂母”、“ 胯下受辱”的七尺偉男並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將才。被劉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職的韓信常在丞相蕭何面前談及自己的報負,蕭何發現韓信為“國士無雙”的軍事奇才,便苦苦向漢王舉薦。劉邦終於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在漢中設壇拜將,把統帥三軍的大權授予韓信。雄才大略的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奪三秦,後又遂鹿中原,消滅項羽,為劉邦奪得天下,成為西漢王朝開國功臣。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善於帶兵打仗。劉邦從實戰中加深了對韓信的認識,經常同韓信探討帶兵打仗策略,同時評論諸位將軍帶兵能力。壹次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段對答說漢王問:“以妳之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妳最多帶十萬。”漢王又問:“那麽,妳能帶多少兵?”韓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歸納成“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漢五年(前201)五月,劉邦剪滅群雄,卒定天下,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南宮大擺酒宴犒勞開國功臣。慶功宴上,漢王大加贊揚韓信的功勞:“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劉邦也公認,自己帶兵不如韓信。後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被人們簡化為“多多益善”。現在,這句約定成俗的詞組是指越多越好。

4. 如何學習文言文

對於文言文學習要是有壹定基礎的話,那麽就先看下簡單的文言文閱讀,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都可以,主要訓練自己直譯能力,只要妳肯看,壹個字壹個字的去翻譯,(舉個簡單例子,風煙俱凈,天山***色:風和雲霧都幹凈了,天空和山峰都是壹個顏色。

這叫直譯,如果妳掌握了,就可以翻譯成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保證每壹篇都能看懂,如果遇到不會的壹般都是在句式上出現偏差,可以在百度上搜索特殊句式,對於生僻詞字和讀音,字典推薦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字典》裏都可以查到,這樣就可以積累詞匯了,那麽具備了這兩種能力,以後再閱讀難的篇目,也都會有頭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