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5 14:20:14| 分類: 文學藝術|舉報|字號 訂閱
第壹天 明“詩體” 古典詩詞,按其起源、體式、語言、結構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詩、詞、曲三大類。 從格律上,詩又可劃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泛指唐代以前出現的各種詩體。唐及之後的人們模仿這類詩體所寫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
古體詩按其每句的字數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有些書籍把雜言詩並不單列,而是劃歸到七言古詩中。所謂雜言詩就是每句的字數不定,可以任意自由發揮。雜言詩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謂四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四個字構成的詩,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五個字構成的詩,七言詩每句都是七個字,其它類推。四言詩在唐以後就比較少見了,唐以後的詩多以五言或七言為主,六言詩、雜言詩也有壹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體詩又簡稱為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體詩人們壹般習慣稱它們為絕句(古絕)。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後有壹些人寫了壹些入律的古風,雖然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體詩的規定,但由於或用韻或粘對或對仗等方面並不符合近體詩要求,因此也只當是古體詩看待。
近體詩是在唐代完成的壹種講究音律、平仄、粘對、對仗的嚴謹格律的新式詩體,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它以五、七言律詩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律絕和排律。所謂近體詩或今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其實就現在來說已經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這麽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麽叫,繼續沿用這個名稱而已。唐之後模仿這種近體詩體式所寫的詩,也稱為近體詩。
近體詩從句子的字數上來說,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無論什麽形式的近體詩,都由偶數的句子構成。
四句構成的近體詩也稱絕句。為了與古絕有所區分,人們又習慣稱它為律絕。律絕,對於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對嚴格的規定,用韻也比之古絕嚴謹。由於近體絕句類似於截取了律詩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稱之為截句。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又簡稱為五絕,四句二十字;七言絕句又簡稱為七絕,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構成的近體詩稱為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僅每句有嚴格的平仄、用韻要求,而且還對句子的對仗有壹定要求。
有壹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長律,也叫排律。排律與五、七言律詩壹樣,不僅有平仄、用韻等嚴格要求,而且對粘對、對仗等也有嚴格規定。排律的句數也只能是偶數。
還有壹種六句的律詩,古人稱為小律。由於作品比較少,就不多說了。現在,對於小律的詩,壹般情況下被劃歸入律的古風了。
律詩每兩句(壹韻,首句入韻時不算)稱為壹聯。五律和七律的第壹聯(壹、二兩句)稱為首聯;第二聯(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三聯(五、六兩句)叫做頸聯,也稱腹聯;第四聯(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律詩,除了聲韻、字數等方面以外,壹般還要求必須有對仗。五律和七律的對仗,壹般都是用在頷聯和頸聯。首聯也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首聯用了對仗,壹般情況下並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三聯的對仗。若頷聯不對而只是首、頸兩聯對仗的,有壹個雅號叫做“偷春格”。律詩的尾聯壹般是不用對仗的,因為到了尾聯,壹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但尾聯用對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嚴謹的律詩,通常對仗壹般不會少於兩聯,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壹聯對仗,這種情況大多都是把對仗用在頸聯。
排律,除了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求對仗。
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即既可以首聯對尾聯不對,也可以尾聯對而首聯不對,還可以兩聯都對或都不對,總之沒有嚴格的限定。 古體詩對於對仗也沒有嚴格的限定,對仗的形式也比近體詩自由,可以不用考慮平仄相對。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詞曲就對仗壹般沒有嚴格規定。然而因為某些詞牌的有些句子(如《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對仗,詞人們就在這些地方使用對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齊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壹種習慣、慣例。習慣歸習慣,慣例歸慣例,總之不是硬性規定,所以在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看寫詞人的喜好和安排了。個人看法:雖然是慣例,但若能對仗還是盡量使用對仗,以增加整齊的美感。
詞,壹般認為是起源於隋唐時期的燕樂,是從樂詞演變、發展而來的壹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特殊詩歌形式,又有詩余、長短句、樂府(註意與漢樂府的區別)、曲子、曲子詞、雅詞等多種稱呼。詞是壹種合樂的文學,它與壹般意義上的詩又有所不同。由於這種體裁在形式上“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是倚譜填詞,因此寫詞壹般不稱為“作詞”而是說“填詞”或“倚聲”。盡管最早的詩也是合樂的,但那是先有詩而後配樂,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詞壹般都有壹個固定的曲調名稱,以相互區別,這種以示區分的曲調名稱人們就叫它為“詞牌”。每個詞牌代表著不同的曲調,不同曲調的詞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壹樣的,也就有了各自的體式要求。同壹詞牌的詞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稱,同壹名稱也可能不是同壹個詞牌,同壹詞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別體。詞由於是配合音樂的,所以有些詞是分段落的,壹個段落即是音樂已經唱完了壹遍。人們給詞的這種“段落”也起了個名字,叫“疊”或“片”。只有壹段的詞,叫“單調”。兩段構成的詞,稱“雙調”,其上下段落稱為上片與下片,也叫上闋和下闋。由三個段落或四個段落構成的詞,就叫三疊或四疊。此外,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有人規定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但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可商榷的地方。
詞發展到後來,隨著樂譜的逐漸佚失,漸漸地也就脫離了音樂。後人填詞多是依照前人遺留的文字作品來揣度、確定原來的詞每個地方的用字聲調、韻律等確定出來的文字詞譜,最終詞也就著著實實地成為了壹種講究聲韻、格律的獨特的詩。從廣義上說,詞可以看作是壹種特殊形式的格律詩。
曲,是元時興起的壹種合樂文學。從曲的樂詞結構形式來看,比較接近於詞,但它與詞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與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別。這裏主要是介紹詩詞的格律,關於曲就不多說了。
第二天 知“用韻”
人們喜歡舊體詩詞,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順口易記。為什麽順口易記?道理很簡單:舊體詩詞都是押韻的。有韻自然順口,順口便容易記憶。
那麽什麽是韻呢?詩詞格律中所謂的韻,簡單說來就是字的尾聲,大致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韻母。比如,“長”和“方”的尾聲,按普通話它們的韻母都是“ang”,這個韻母就是這兩個字的“韻”,且它們屬於同壹個韻部。那什麽又是韻部呢?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組合在壹起就構成壹個個的韻部。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壹位置上,這種同韻部字在同壹位置上的重復,可以構成了聲音的回環,使作品聲韻諧和,也方便記憶。押韻所押的“韻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稱韻腳。比如: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詩中韻腳“枝”、“思”兩字便屬同韻字押韻,它們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復出現從而造成壹種和諧和回環的音韻之美,使得作品讀來朗朗上口。 關於押韻,現在有很多觀點,但主要的是押韻從寬從嚴、用舊韻還是用新韻的問題。新韻的韻書有很多版本,但若妳普通話說得很好,這些韻書也就沒什麽必要,頂多備本新華字典什麽的就可以了。現在寫舊體詩詞,大多數人還是采用舊韻。舊韻的韻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從《切韻》承繼而來的。目前使用的舊韻韻書,被普遍認同的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依據《詞林正韻》。個人看法,對於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便捷,還是從舊韻入手比較好。因為寫格律詩詞,有個繼承問題。學習舊韻,對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節奏等變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不至於鬧出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不押韻”的笑話來。
最早的《平水韻》韻書,現在已經難見到了。清代以後人們寫詩時所用的韻書主要是依據《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這些韻書都是在《平水韻》基礎上重新編纂頒布的,都屬於“平水韻”類,因此人們習慣上依舊把它們稱作平水韻。
《平水韻》***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書中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這只是因為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與現代漢語裏的陰平聲、陽平聲不是壹個概念,這點應該註意。
在今天看來是同韻的壹些字,在舊韻中可能屬於不同的韻部。比如“東”、“冬”二字,在舊韻中就分屬兩個韻部,前者屬於“上平壹東”,後者屬於“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屬“上平十壹真”,後者屬於“下平十二侵”。至於這些字在舊韻中其讀音上有何分別,我們現在不需要過多的去追究它。只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讀音是有區別的,只是後來隨著語言的變化混而為壹而已。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字多,寫詩挑選韻字就比較容易些;窄韻字少,選字就比較困難,窄韻的律詩也就比寬韻的律詩少見。
近體詩的押韻規則是:
1)除首句有時需要押韻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數句子的末尾字押韻,奇數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韻。
2)壹般只押平聲韻,且要求壹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也不允許通韻,當然也就不允許出韻了。
3)韻不能重出,即不許“重韻”。也就是說只能用同韻部的不同韻字,不能重復用同壹個韻字。
此外,每首詩的首句尾字作平聲時,首句也須押韻。但由於首句本可不入韻(仄聲字收尾時),所以首句的押韻比其它位置的押韻,其要求相對寬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韻,也可以用鄰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常見。
至於什麽是平聲字、什麽是仄聲字,放在下壹日再談。這裏先說說鄰韻。
所謂鄰韻,不是說韻書上鄰近的韻部就是鄰韻,而是指讀音上比較相近的那些韻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聲、下平聲的界限而有所間隔。
鄰韻,若按中古音劃分,大致情況是:
a)東冬兩韻為壹類;
b)江陽兩韻為壹類(註意在古音中江陽不鄰近,江更接近於東冬,是為特例);
c)支微齊三韻為壹類;
d)魚虞兩韻為壹類;
e)佳灰兩韻為壹類;
f)佳麻兩韻為壹類(特例);
g)真文與元(部分)三韻為壹類;
h)寒刪先三韻為壹類;
i)刪先與元(部分)三韻為壹類;
j)蕭肴豪三韻部為壹類;
k)庚青蒸三韻為壹類;
l)蒸侵兩韻為壹類(特例);
m)覃鹽鹹三韻為壹類。
關於近體詩的用韻,前面說了“不允許通韻”,但情況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寫詩也有通韻的,並且還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麽“孤雁出群”、“只鳥單飛”、“轆轤體”、“葫蘆體”、“進退格”等等,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後的事,這裏就先不說了。
古體詩的用韻比近體詩要寬松,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既可以壹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有時也允許通韻和重韻,但每次換韻前不得少於兩韻。
詞的用韻比詩更為寬松,不僅平水韻中的鄰韻可以通押,上去聲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還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韻的,這主要是唐宋人填詞多倚口語押韻的緣故。清代時戈氏根據唐宋人詞作品的大多數情況,在平水韻基礎上編纂了壹部《詞林正韻》。由於這部韻書是以“平水韻”作為基礎的,只是把其中壹些讀音比較鄰近的韻部進行了歸並、拆解或重新組合,符合詩人們的用韻習慣,所以逐漸為詞人們所接受,詞人們填詞也就漸漸依據這部韻書押韻。《詞林正韻》***分十九個韻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個入聲韻部單列外,其他十四個韻部都平仄另列。
詞的用韻比較復雜,不同的詞調對韻有不同的規定,有押平韻的,也有押仄韻的,還有平仄互押的;有壹韻到底的,也有中間換韻的。總之,詞是倚照詞譜來填,哪裏需要押韻,哪裏不需要,是用仄韻還是用平韻,是壹韻到底還是中間換韻,詞譜中都有規定,只需依照詞譜安排押韻就可以了。
詩有韻,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穩,則屋必傾。韻不穩,則詩必劣。所以押韻方面有些情況當有所戒,尤其對初學者來說不可不知:
1)湊韻:俗稱也叫掛韻,就是說所押韻字,與全句意思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上壹個韻字。
2)落韻:也就是俗稱的出韻。
3)重韻:同壹個韻字在壹首詩中重復出現,哪怕是壹字兩義而並押之,也算重韻。重韻在近體詩中是不允許的,但在古體詩中允許重韻。
4)倒韻:也就是說將二字顛倒以就合韻腳而押韻。這種情況在某些詞語顛倒後對於詞的理解無多大影響情況下也可以。
5)啞韻:作詩當選擇聲音響亮的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詩句不挺,也會使全詩因之萎弱。
6)僻韻:又名險韻,指那些僻字或單字只義的字。
7)同義韻:用同義字重復押韻,如花葩、芳香、憂愁等,分別意義相同,壹詩並押未免重復可厭。
8)同字義異韻:同壹個字,往往有多義,不可勉強借義湊押。如屬於“四支韻”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這方面初學最宜審慎。
無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唱和”是經常遇到的情況。唱和不壹定要和韻,但有人喜歡顯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時不僅和意,而且還“和韻”。和韻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壹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原來的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壹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