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字筆順筆畫是:撇、橫撇/橫鉤、豎、橫折、橫、豎、橫、橫。
魚(拼音:yú),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壹條魚的形狀。魚指在水中生活的壹類脊椎動物,用腮呼吸,用鰭遊水。魚是漢字部首之壹,序號177。漢字中以魚為意符的字大多與魚有關,如:鮮、魯、鯽、鯉等。
魚是壹種水生的冷血脊椎動物,用鰓呼吸。作為本義,水生脊椎動物也始終是魚字最常用的意義,而魚字之義卻並不僅限於本義:壹些似魚而實際非魚的動物,因其與魚形似,也被稱為魚,如鯨魚、鱷魚等。
在古文中還可以看到魚用作動詞,表示捕魚、打魚,例如《左傳·隱公五年》記有: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句中的魚即打魚,今作漁。魚字讀音與余相同,因此,民間習慣說年年有魚(余),也就是豐足的意思。
民間年畫有不少對魚的刻畫,正取意豐足、吉祥。在民間年畫中,畫得最多的是壹個大胖娃娃懷抱壹條大魚的形象,代表連年有余。而且,在大年三十晚上的豐盛菜肴中,魚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人們還常常用鯉魚跳龍門來比喻人的境遇壹下子變好。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並禦平聲。《說文》:本作?,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註: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韻會》:隸省作魚。《易·中孚》:豚魚吉。註:魚者,蟲之隱者也。《儀禮·有司徹》:魚?。
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豬,東海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