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成語全神貫註是什麽意思

成語全神貫註是什麽意思

成語 全神貫註

拼音:quán shén guàn zhù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也含褒義的意思。

意思:全部精神集中在壹點上。形容註意力高度集中。

中文名

全神貫註

拼 音

quán shén guàn zhù

詞 性

褒義

意 思

全部精神集中在壹點上。形容註意力高度集中。

1示例

他指著球裏嵌著的花紋,相著伊又相著花紋,~~~~的,十分喜悅的告訴伊。(葉聖陶《伊和他》)[1]

課文:

第壹:(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課本——第26課:全神貫註

全神貫註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裏做客。飯後,羅丹帶著這

全神貫註(11張)

位摯友參觀他的工作室。走到壹座剛剛完成的塑像前,羅丹掀開搭在上面的濕布,露出壹座儀態端莊的女像。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羅丹祝賀,祝賀又壹件傑作的誕生。羅丹自己端詳壹陣,卻皺著眉頭,說:“啊!不,還有毛病……左肩偏了點兒,臉上……對不起,請等壹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來。

茨威格怕打擾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壹邊。只見羅丹壹會兒上前,壹會兒後退,嘴裏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壹刻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羅丹越幹越有勁,情緒更加激動了。他像喝醉了灑壹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大約過了壹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著女像癡癡地微笑,然後輕輕地籲了口氣,重新把濕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見羅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準備同他交談。羅丹徑自走出門去,隨手拉上門準備上鎖。

茨威格莫名其妙,趕忙叫住羅丹:“餵!親愛的朋友,妳怎麽啦?我還在屋子裏呢!”羅丹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來,他推開門,很抱歉地對茨威格說:“哎喲!妳看我,簡直把妳忘記了。對不起,請不要見怪。”

威格對這件事有很深的感觸。他後來回憶說:“那壹天下午,我在羅丹工作室裏學到的,比我多年在學校裏學到的還要多。因為從那時起,我知道人類的壹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註。”

第二:(蘇教版)初二語文下冊課本——第9課(《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全神貫註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有壹句名言:"人是壹支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壹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於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壹顆能思想的靈魂。我們當然不能也不該否認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於他有靈魂生活。作為肉身的人,人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惟有作為 靈魂的人,由於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壹座城市,他們發現壹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壹 個圖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羅馬軍人的劍下,當劍朝 他劈來時,他只說了壹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 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更早的時候,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另壹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曬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替妳做些什麽?"得到的回答 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他看來,面對他在陽光下的沈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 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傳為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臘優秀人物對於靈魂生活的珍愛, 他們愛思想勝於愛壹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更加高貴。

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壹切賢哲的***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麽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麽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 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壹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 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實,無需舉這些名人的事例,我們不妨稍微留心觀察周圍的現象。我常常發現,在平庸的 背景下,哪怕是壹點不起眼的靈魂生活的跡象,也會閃放出壹種很動人的光彩。

有壹回,我乘車旅行。列車飛馳,車廂裏鬧哄哄的,旅客們在聊天、打牌、吃零食。壹個少 女躲在車廂的壹角,全神貫註地讀著壹本書。她讀得那麽專心,還不時地往隨身攜帶的壹個小本子上記些什麽,好像完全沒有聽見周圍嘈雜的人聲。望著她仿佛沐浴在壹片光輝中的安靜的側影,我心中充滿感動,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時候我也和她壹樣,不管置身於多麽混亂的環境,只要拿起壹本好書,就會忘記壹切。如今我自己已經是壹個作家,出過好幾本書了,可是我卻羨慕這個埋頭讀書的少女,無限緬懷已經漸漸遠逝的有著同樣純正追求的我的青春歲月。

每當北京舉辦世界名畫展覽時,便有許多默默無聞的青年畫家節衣縮食,自籌旅費,從全國各地風塵仆仆來到首都,在名畫前流連忘返。我站在展廳裏,望著這壹張張熱忱仰望的年輕的面孔,心中也會充滿感動。我對自己說,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的確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若幹年過去了,我還會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車上的那個少女和展廳裏的那些青年,揣摩他們現在不知怎樣了。據我觀察,人在年輕時多半是富於理想的,隨著年齡增長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實際。由於生存鬥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 再關註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壹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於壹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願他們仍然保持著純正的追求,沒有走上這條可悲的路。

第三:(人教版)初中三年級課本-----第十五課《談讀書》培根:全神貫註

《談讀書》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弗蘭奇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寫的壹本著作。另外朱光潛也寫過同名的作品。

1.談讀書

王佐良譯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壹壹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註,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壹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算須全神貫註,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此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壹物闡證另壹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2.《談讀書》

----朱光潛

1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壹讀的價值。多讀壹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壹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妳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就教於批評家和專門學者。我不能告訴妳必讀的書,我能告訴妳不必讀的書。我所指的不必讀的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走進壹個圖書館,妳盡管看見千卷萬卷的紙本子,其中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妳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在這些書中間妳不但可以得到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於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妳的心靈,激動妳的思考。其它像《文學大綱》、《科學大綱》以及雜誌報章上的書評,實在都不能供妳受用。妳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壹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妳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壹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2 妳也許要問我像我們中學生究竟應該讀些什麽書呢?這個問題可是不易回答。妳大約還記得北京《京報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讀十種”,結果有些人所舉的十種盡是幾何代數,有些人所舉的十種盡是《史記》、《漢書》。本來這種征求的本意,求以壹個人的標準做壹切人的標準,好像我只歡喜吃面,妳就不能吃米,完全是壹種錯誤見解。各人的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妳怎麽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十種書,供天下無數青年讀之都感覺同樣趣味,發生同樣效力?

3 我丟特地去調查了幾個英國公***圖書館。他們的青年讀品部最流行的書可以分為四類:(1) 冒險小說和遊記,(2)神話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傳記和愛國小說。其中代表的書籍是幽爾?(凡爾納)的《八十日環遊世界記》和《海底二萬裏》,德孚(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大仲馬的《三劍俠》,霍爽(霍桑)的《奇書》和《丹谷閑話》(Hawthorne:Wonder Book and Tanglewood Tales),金斯萊(Kingsiey)的《希臘英雄傳》(Heroes),法布爾的《 鳥獸故事》(Fabre:Story Book of Birds and Brasts),安徒生的《童話》,騷德的《納爾 遜傳》(Southey:Life of Nelson),房龍的《人類故事》(Vanloon:The Story of Mankind) 之類。這些書在外國雖然流行,給中國青年讀,卻不甚相宜。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的談壹點學理。他們――包括妳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壹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妳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4 談到這裏,我還沒有答復應讀何種書的問題。老實說,我沒有能力答復,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比方中國書裏,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 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在外國書裏,我最歡喜溪茲(濟慈)、雪萊、考老芮基(柯爾律治)、白朗寧諸人的詩集,蘇菲克裏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塞羅》,歌德的《浮士德》,易蔔生的戲劇集,杜(屠)格涅夫的《新田地(處女地)》和《父與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洛伯(福樓拜)的《布華裏(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小泉八雲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應北京《京報副刊》的征求,也許都把這古董洋貨捧上,湊成“青年必讀書十種”。但是我知道這是荒謬絕倫。所以我現在不敢答復妳應讀何書的問題。妳應該請教妳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範圍以內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妳如果請壹個人替妳面面俱到的設想,比方他是學文學的人,他也許明知 青年必讀書應含有社會問題科學常識等等,而自己又沒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壹兩種拉來湊數,妳就像問道於盲了。同時,妳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自己也須費些工夫去搜求。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別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便成就壹個學者。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妳自己。

5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壹,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壹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壹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妳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妳記憶,而且可以逼得妳仔細。各人天資習慣不同,妳用哪種方法收效較大,我用哪種方法收效較大,不是壹概而論的。妳自己終久會找出妳自己的方法,別人決不能給妳壹個方法,使妳可以依法炮制。

6 十幾年前我曾經寫過壹篇短文談讀書,這問題實在是談不盡,而且這些年來我的見解也有些變遷,現在再就這問題談壹回,趁便把上次談學問有未盡的話略加補充。

7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壹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記程碑。我們就現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根據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做出發點。如果抹煞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點移回到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壹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壹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壹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裏長征,去發見新的世界。

8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壹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壹,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壹經,書雖讀得少,讀壹部卻就是壹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壹種精神的原動力,壹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壹個青年學者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壹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壹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十部甚至於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壹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壹拳,西路壹腳,就成了"消耗戰"。

9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壹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壹遍,不如取壹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裏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0 讀的書當分種類,壹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壹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壹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壹番。常識課程總***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壹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11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壹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壹即動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壹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壹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鉆牛角,愈鉆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壹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目前我國壹般青年學子動輒喜言專門,以至於許多專門學者對於極基本的學科毫無常識,這種風氣也許是在國外大學做博士論文的先生們所釀成的。它影響到我們的大學課程,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裏也不壹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

12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壹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壹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壹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壹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遊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壹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壹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壹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壹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專門讀冷僻書籍,對於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壹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采用。但是壹個人如果抱有成就壹種學問的誌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壹種訓練,壹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幹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13 讀書必須有壹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壹科要籍,壹部壹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壹個概括的了解,作進壹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壹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壹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裏看壹章,那裏看壹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壹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壹書作幾遍看,每壹遍只著重某壹方面。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14 "少年為學者,每壹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壹次作壹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壹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15朱子嘗勸他的門人采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壹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壹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註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16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註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系起來,自成壹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壹個人心裏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壹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壹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裏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裏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壹個中心歸聚到壹個系統裏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17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裏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裏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采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壹件就歸入某壹門某壹類,時間過久了,采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壹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預備做研究工作的人對於記筆記做卡片的訓練,宜於早下工夫。

造句:

★ 晝夜三班值勤,每壹個人均~~~~地堅守在控制臺前。

★我們做什麽都要~~~~,全力以赴,使生命的活力發揮到極點。

★ 成人在工作和學習時,能夠~~~~幾小時,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分心,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的訓練中,他們已經發展了、並習慣於隨意的註意的關系。

他正全神貫註地雕刻木頭

2典故

錢鐘書《圍城》:“人事太忙,不許我們全神貫註,無間斷地專懷念壹個人。”

葉聖陶《伊和他》:“他指著球裏嵌著的花紋,相著伊又相著花紋,全神貫註的,十分喜悅的告訴伊。”

斯蒂芬·茨威格:因為從那時起,我知道人類的壹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註。”

3辨析

近義詞:凝神專註、專心致誌、聚精會神、壹絲不茍、目不轉睛、壹心壹意......

反義詞:漫不經心、心不在焉、六神無主、三心二意、心猿意馬、意亂神迷......

諺語:打針不分心——全神貫註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