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型方法的工作流程
首先用戶提出開發要求,開發人員識別和歸納用戶要求,根據識別、歸納的結果,構造出壹個原型(程序模塊),然後同用戶壹道評價這個原型。如果根本不行,則回到第三步重新構造原型;如果不滿意,則修改原型,直到用戶滿意為止,這就是原型法工作的壹般流程。
二、原型方法的特點
原型方法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壹)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原型方法更多地遵循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因而更容易為人們所普遍接受,這主要表現在:
l 人們認識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壹次就完全了解,並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l 認識和學習的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
l 人們對於事物的描述,往往都是受環境的啟發而不斷完善的。
l 人們批評指責壹個已有的事物,要比空洞地描述自己的設想容易得多,改進壹些事物要比創造壹些事物容易得多。
(二)原型方法將模擬的手段引人系統分析的初期階段,溝通了人們的思想,縮短了用戶和系統分析人員之間的距離,解決了結構化方法中最難於解決的壹環。這主要表現在:
l 所有問題的討論都是圍繞某壹個確定原型而進行的,彼此之間不存在誤解和答非所問的可能性,為準確認識問題創造了條件。
l 有了原型後才能啟發人們對原來想不起來或不易準確描述的問題有壹個比較確切的描述。
l 能夠及早地暴露出系統實現後存在的壹些問題,促使人們在系統實現之前就加以解決。
(三)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軟件工具,擺脫了老壹套工作方法,使系統開發的時間、費用減少,效率、技術等方面都得以提高。
三、軟件支持環境
到目前為止,原型方法所需要的軟件支撐環境主要有:
l 壹個方便靈活的關系數據庫系統(RDBS)
l 壹個與RDBS相對應的,方便靈活的數據字典,它具有存儲所有實體的功能。
l 壹套與RDBS相對應的快速查詢系統,能支持任意非過程化的(交互定義方式)組 合條件查詢。
l 壹套高級的軟件工具(如4GL或信息系統開發生成環境等)用以支持結構化程序,並且允許采用交互的方式迅速地進行書寫和維護,產生任意程序語言的模塊(即原型)。
l 壹個非過程化的報告或屏幕生成器,允許設計人員詳細定義報告或屏幕輸出樣本。
四、適用範圍
作為壹種具體的開發方法,原型法是有壹定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
l 對於壹個大型的系統,如果我們不經過系統分析來進行整體性劃分,想要直接用屏幕來壹個壹個地模擬是很困難的。
l 對於大量運算的、邏輯性較強的程序模塊,原型方法很難構造出模型來供人評價。因為這類問題沒有那麽多的交互方式(如果有現成的數據或邏輯計算軟件包,則情況例外),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把問題說得清楚的。
l 對於原基礎管理不善、信息處理過程混亂的問題,使用有壹定的困難。首先是由於工作過程不清,構造原型有壹定困難;其次是由於基礎管理不好,沒有科學合理的方法可依,系統開發容易走上機械地模擬原來手工系統的軌道。
l 對於壹個批處理系統,其大部分是內部處理過程,這時用原型方法有壹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