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的筆畫:橫、豎提、橫折鉤、撇。
切(拼音:qiē,qiè)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切的古字是“七”,甲骨文的“七”字像把物品切斷,篆書時加刀旁分化出“切”。
切的本義即用刀切斷,讀qiē。又表示相接、貼近,讀作qiè。由切近又引申為急促、急迫、間隔時間短。切還指古代的壹種註音方法。切也是古代的壹種漢字註音方法,即反切。幾何學上稱直線與圓周、圓周與圓周或者平面與球面無限逼近並成為壹點為切,這壹意義讀qiē。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qiē,又qi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千結切,音竊。《說文》:刌也。從刀,七聲。《廣韻》:割也,刻也。《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註:治骨器。《禮·內則》:聶而切之為膾。
又迫也,急也。《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愼,不敢逼切也。
又愨實也。《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
又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註:師古曰:切,要也。
又《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註:切,按也。
又《韻會》:譏切也,剴切也。
又《韻會》:反切。壹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壹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又《前漢·外戚傳》:切皆銅沓,冒黃金塗。註:師古曰:切,門限也。音千結反。
(qì)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計切,音砌。眾也。
又壹切,大凡也。《前漢·平帝紀》:壹切滿秩如真。註:師古曰:壹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茍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壹切。
又《韻補》:砌或作切。張衡《西京賦》:設切厓隒。李善註:古字通。
又葉音刺,與刺通。《儀禮》註:采時世之詩為樂歌,所以通情相風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