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國的筆順

國的筆順

國的筆順:1、丨豎、2、?橫折、3、壹橫、4、壹橫、5、丨豎、6、壹橫、7、丶點、8、壹橫。

國(拼音:guó)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國”來自“或”,始見於商代,古字形由表示武器的“戈”與表示疆界的“囗(wéi)”組成,會武器保衛邑外四方之義。本義指疆域,地域。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域”。引申指地區,區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戰國以後主要指國家。“國”在早期也指國都、都邑。

“國”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周代中期金文,就是較早的“國”。字本義是“邦國”“封邑”。字的構形,有土地(“壹”),有保衛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囗”的四方都有壹橫,這四橫可能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

後來這四筆,簡化成壹筆;到了周代晚期的金文“或”因借用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外面加了個“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範圍,讀guó。秦代的小篆繼承了晚周金文的形體,便把“國”變成定型的方塊字了。

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後,具有濃郁帝王思想的他也在“國”字上用了壹番心思。在他看來,他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應與壹個表示大概或可能等“疑惑”之意的“或”字諧音,要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就得將“國”字改壹下。

康熙字典

《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並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

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為屬,十國以為連,二十國以為卒,二百壹十國以為州。《孟子》:大國,地方百裏,次國,地方七十裏,小國,地方五十裏。

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漢·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又:遠處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