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擰斧頭的"擰"字怎麽讀 擰
按解釋應該讀[nǐng]
擰
解釋:
[níng]
1. 握住物體的兩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手巾。
2. 用兩個手指扭住皮肉使勁轉動:~他壹下。
[nǐng]
1. 扭轉,控制住東西的壹部分而絞轉:~螺絲釘。
2. 相反,不順:別讓他倆鬧~了。
[nìng]
倔強,別扭,不馴服:~脾氣。犯~。
如果滿意,望采納
問題三:“鉞”這個字怎麽讀? 拼 音
yuè
基本釋義
1.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殯葬用。
2.古星名。
問題四:斯這個字怎麽讀 斯的讀音:
sī
部 首 斤
筆 畫 12
五 筆 ADWR
詳細釋義
1.這,這個,這裏:~人。~時。以至於~。
2.乃,就:有備~可以無患。
3.劈:“墓門有棘,斧以~之”。
4.古同“廝”,卑賤。
5.古同“澌”,盡。
6.姓。
問題五:著字怎麽讀? 10分 著 [zhuó]穿(衣):穿~。穿紅~綠。~裝。
接觸,挨上:~陸。附~。不~邊際。
使接觸別的事物,使附在別的物體上:~眼。~筆。~色。~墨。~力。
下落,來源:~落。
派遣:~人前來領取。
公文用語,表示命令的口氣:~即施行。
著 [zháo]接觸,挨上:~邊。上不~天,下不~地。
感受,受到:~涼。~急。~忙。~風。~迷。
使,派,用:別~手摸。
燃燒,亦指燈發光:~火。燈~了。
入睡:躺下就~。
用在動詞後,表示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打~了。沒見~。
著 [zhāo]下棋時下壹子或走壹步:~法。~數。壹~兒好棋。
計策,辦法:高~兒。沒~兒了。
放,擱進去:~點兒鹽。
應答聲,表示同意:這話~哇!~,妳說得真對!
著 [zhe]助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的持續:走~。開~會。
助詞,表示程度深:好~呢!
助詞,表示祈使:妳聽~!
助詞,用在某些動詞後,使變成介詞:順~。照~辦。
問題六:砍這個字怎麽讀 砍
拼 音 kǎn
部 首 石 筆 畫 9
釋義
1.用刀斧等猛剁,用力劈:~柴。~伐。
2.方言,把東西扔出去:~磚頭。
3.喻取締(某組織)或取消(某項目、條款):原定的基建項目~了三分之壹。
問題七:這個字怎麽讀
zhú
◎ 古同“”。
1. 大鋤:“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
2. 挖:“其下常~掘,種綠豆、小豆。”
3. 砍:“誰將修月斧,~取壹尖來。”
問題八:鉞這個字怎麽讀 鉞
開放分類: 漢字、青銅器、兵器、字典、禮器
yuè
,形聲。本義:古代兵器,青銅或鐵制成,形狀像板斧而較大
同本義
,大斧也。《說文》
王左杖黃。《書?牧誓》。傳引《六韜》:“大柯斧重八斤,壹名天,經傳皆以鋮為之。”
鉞,車鑾聲也。《說文》。偉借為。
壹人冕執鉞。《書?顧命》
授鋮四七。張衡《東京賦》
斧鉞湯鑊。《漢書?李廣蘇建傳》
碧漢中百十隊翔鸞振羽,黃旌白鉞。《杌閑評明珠緣》
又如:鉞鉞(車 *** 。也作“噦噦”);鉞斧(圓刃大斧);鉞下(書箋開頭表示尊敬的套語。在主管將帥的指揮之下)
星名。鉞星,即天
鉞作為壹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征。
古代兵器,武術器械之壹。鉞的形成與斧的形成屬相同的時代,鉞的式樣與斧相同,惟較斧為大。鉞比斧頭大三分之壹,桿長壹尺半。鉞桿末端有鉆。鉞在斧頭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長約六寸。使鉞之法合斧、矛、槍三者為壹體。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槍之外,還有刺、撥、點、追四法。鉞有長桿之鉞和短桿之鉞,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鴛鴦鉞,就是壹種短雙器械。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壹,也是壹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征權力、象征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壹致。
此圖是比較精細的作品,鉞的柄上鑄有各種細密紋飾,同器形壹起構成點線面的堆積變化,在統壹中又寓以多樣,在各樣藝術表現手法中追求協調平衡。側面飾以雕像,活潑而靈秀,同商代盛期流行的那種猙獰恐怖、威嚴之至的藝術風格已相去甚遠。器物中惟壹顯得莊重威嚴的是鉞身造型,寬大而精密對稱的鉞身是君王權力的代表,不容半點調笑與馬虎,同時也使飾件有所附麗,使各種輕巧的飾物顯得輕松而不輕浮,可以為作品增添富有生機的細節結構而不顯得浮誇不實。
對 鉞 古代長兵器。桿長壹丈,桿兩端各有壹鉞。二鉞下端又各有壹只小鉞與其桿垂直。其主要擊法與鉞相同。
兩頭鉞 桿長八尺,桿兩端均有壹鉞,其桿兩頭可用。其主要擊發如鉞,惟比鉞更為靈活多變。
鏟 鉞 其壹端為鉞,另壹端為鏟,故得其名。具有鏟鉞的功能,其擊發與鏟、鉞相同。
單 鉞 其鉞形似月牙鏟,柄下端有壹三棱形鐵鉆。
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仿佛;書曰:「王左杖為,註大斧也。」按此可見斧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頭較斧大三之壹,桿端比斧多壹矛頭,長約壹尺六寸,故桿長於斧桿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鉆,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鉆,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余之構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仿佛。斧之與,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厘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斧可並用也。
鉞是斧的壹種,但比斧大。
漢劉熙《釋名?釋兵》:「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釋名未見)
春秋、戰國時,鉞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