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漢語的四字成語

古代漢語的四字成語

1. 中國古代成語

中國古代成語數量眾多,包羅萬象。常用的漢語成語有4000條左右,其中四字成語占96%,其余是兩個字到14個字的。

據統計,出自《詩經》的成語有177條,出自《論語》的成語有173條,出自《孟子》的成語有136條,出自“春秋三傳”的成語有255條,出自《莊子》的成語有161條,出自《史記》的成語有265條,出自《漢書》的成語有158條,出自唐詩的成語有310條,出自宋代詩詞的成語有140條。

四字成語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淩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幹”、“五光十色”、“壹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註意。

成語大都有壹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沈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壹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壹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壹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壹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壹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壹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壹樣的。

2. 關於古人學習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穿壁引光、刺股讀書、冬寒抱冰,夏熱握火、鈍學累功、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儉、刮摩淬勵、積雪囊螢、堅苦卓絕、艱苦卓絕、

聚螢積雪、聚螢映雪、絕甘分少、刻苦耐勞、刻苦鉆研、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臨池學書、埋頭苦幹、磨礪自強、磨礱淬礪、駑馬十駕、

勤學苦練、深自砥礪、十年寒窗、十年磨劍、孫康映雪、鐵面槍牙、

臥薪嘗膽、銜膽棲冰、宵旰攻苦、懸梁刺股、雪天螢席、引錐刺股、

飲膽嘗血、圓木警枕、鑿壁借光、枕戈嘗膽、枕戈飲膽、誌堅行苦

3. 四字成語大全及解釋50個

1.禍起蕭墻:禍亂發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2.積重難返 : 指長期形成的不良風俗、習慣不易改變

3.集腋成裘:狐貍腋下的皮雖然很少,但是聚集起來就能縫成壹件皮袍。比喻積少成多。

4.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進度,形容數著日子算進度,形容在較短期間就可以成功。

5.濟濟壹堂 : 形容許多有才能的人聚在壹起。

6.間不容發:中間容不下壹根頭發,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情勢極其危急。

7.見仁見智:對同壹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8.見賢思齊:見到好的,優秀的,就向其學習,向其看齊。

9.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10.矯枉過正 : 糾正偏差做得過了頭

11.金科玉律:比喻不能變更的信條或法律條文。

12.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13.敬謝不敏:謝,推辭;不敏,無能。表示推辭做某事的婉辭。錯用於拒絕別人的要求

14.久假不歸 : 長期借去,不歸還。

15.開卷有益:讀書就有收獲。開卷,打開書本,借指讀書。

16.恪遵功令:嚴謹地遵守條令制度。

17.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18.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中性)。

19.狼奔豕突:狼和豬東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壞人亂竄亂撞。(貶)。

20.良莠不齊:壹群人中有好有壞,側重於品質。不用於水平、成績等。

21.臨淵羨魚 : 比喻只有願望,不去實幹,就無濟於事。

22.令人發指:發指,頭發豎起來,形容非常憤怒。

23.另眼相看:用另壹種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個人(或某種人)不同於壹般。

24.門可羅雀 : 大門前面可以張網捕雀,形容賓客稀少,十分冷落。

25.門庭若市 : 形容交際來往的人很多。

26.面目全非 : 事物的樣子變得很厲害,貶義.指變得很糟。

27.目無全牛:用來形容技藝已達十分純熟的地步。(褒義詞)

28.沐猴而冠 : 沐猴戴帽子,裝成人的樣子。比喻裝扮得像個人物,而實際並不像。

29.暮鼓晨鐘 : 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30.南轅北轍 : 形容行動和目的相反。

31.南轅北轍:心裏想往南去,車子卻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32.泥沙俱下 : 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壹起。

33.拋磚引玉:自謙之辭,不能用於對方或第三方。

34.蓬蓽生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自己家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十分光榮。

35.披肝瀝膽:比喻開誠相見,也比喻極盡忠誠。

36.披沙揀金:比喻從大量的事物中選擇精華。

37.萍水相逢: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38.期期艾艾 : 口吃.不理解為懦弱猶豫等。

39.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40.前事不忘 : 後世之師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41.黔驢技窮:比喻僅有的壹點伎倆也用完了(貶)。

42.罄竹難書: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比喻事實(罪惡)很多,難以說完。

43.求全責備:苛責別人,要求完美 無缺。

44.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註視。

45.怙惡不悛:壹貫作惡,不肯悔改。

46.渙然冰釋:嫌隙、誤會消除。

47.荒誕不經:不經,不正常的。虛妄離奇,不合正理。

48.黃粱壹夢:比喻想要實現的好事落得壹場空。也說黃粱美夢,壹枕黃粱。

49.諱莫如深:緊緊隱瞞。

50.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險給別人出力自己上了大當,壹無所得。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

4. 四字成語和解釋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淩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買櫝還珠 愚公移山 萬象更新;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並列式:千山萬水、畫蛇添足;

偏正式: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

成語大都有壹定的出處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沈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壹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壹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壹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壹般都是四字格式

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壹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成語是表示壹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成

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5. 各類成語

成語,chénɡyǔ,idioms 語言詞匯中的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 成語壹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壹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四字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淩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

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

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幹”、“五光十色”、“壹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註意。

例如: 言簡意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實事求是 誨人不倦 經年累月 千鈞壹發 緣木求魚 削足適履 七手八腳 細大不捐 坐井觀天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裏常說的習用語。

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裏占有壹定的比例。

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壹個特點。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最主要的壹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壹樣的。

成語大都有壹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沈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壹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

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壹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壹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

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壹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語壹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四字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淩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聯合狀動式:星羅棋布、虎踞龍盤;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