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家 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壹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生 平
孔子生年壹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誌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壹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壹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壹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誌,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壹歲。“行之壹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壹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
孟子簡介
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壹。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壹。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壹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壹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政治思想: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壹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壹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壹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壹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壹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壹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壹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壹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壹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壹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壹家壹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壹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壹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壹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壹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裏,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壹個巨大的推進。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征。他說:“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孟子對於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境多麽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壹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舍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壹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的性善說是壹種道德先驗論。宋代以後,為理學家們普遍接受,成為正統的人性論思想,影響深遠。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關於天人關系,孟子認為天與人二者是相通的。從天的方面來說,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事的壹切,都是由天決定的。從人的方面來說,不僅人的善性來自天賦,而且人心的思維功能也是天所賜與的。人心具備天的本質屬性,只要反反求諸己,盡量發揮、擴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認識天。
孟子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他提出了壹套道德修養的方法和認識論的思想,強調主體的自覺、向內追求,認為如果達到了這種境界,可以產生壹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書。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壹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壹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壹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 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註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註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由於朱熹註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 所編定註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限制在朱註《四書》之內,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註《四書》裏。由於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 了儒學的重要經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壹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 方的《聖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聖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於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擬都是壹點也不為過的。 “五經”指《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春秋》五部。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壹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壹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壹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 《尚書》據說原有壹百篇,秦代焚書後,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虞書》、《夏書》非虞夏時所作,是後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假托之作。 《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過後人的潤色。《盤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 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 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壹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盤庚》上) 短短的壹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動。 《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訓告殷遺民之詞; 《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享受之詞。這些作品敘事清晰,而且能表達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寫於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晉失敗後的悔過自責之詞,表達了愧悔、沈痛的感情,文章這樣寫道: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 他引用古人的話指出,如果自以為是,必將做出許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說明責備別人容易,從諫如流則十分艱難,寫得相當傳神。比起《商書》和周初的文字,要流暢得多,標誌著散文在當時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章匯編。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語言同秦漢時的古漢語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遠,傳寫訛誤,十分艱澀難讀。韓愈謂之“周誥殷盤,佶屈聱牙”(《進學解》)。但拋開文字的障礙不談,在情感的表達上,其實是樸素而簡要的。由於發表那些言辭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語之間,具有居高臨下的自信。對於後人來說,古奧是壹種特殊的美感,質樸自信,又顯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書》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漢代《尚書大傳》引子夏語,謂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也是有感於此吧。不過,這裏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壹。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孔子收徒講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 (見《禮記·經解》)。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於禮”(《論語·泰伯》)。禮所包括的範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後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儀禮》、《禮記》作了註解之後,才有了“三禮”這壹名稱。“三禮”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但只有《儀禮》(17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 《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由於我國早在夏、商、周時就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周為奴隸社會的鼎盛時代,所以《周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壹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漢時補以《考工記》。 《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物?歷來也是有爭論的。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它出於戰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人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多數人認為是戰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周禮》成於漢初。 《周禮》壹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註》,唐朝賈公彥作《周禮正義》,清代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這些註釋對後人研究《周禮》提供了參考資料。 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 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兒子伯禽,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令彜銘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種官職的總稱,即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蔔,合稱六卿。六卿經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蔔;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於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 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蔔是管蔔筮的,處於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壹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重要的職務。 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 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於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於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成專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治區的四面八方,分布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有的大國諸侯經周王授予特權,可以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壹方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召公就是這樣。 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後人加工的結果。 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展而來的,不過周朝的機構更加龐大了,體制也越系統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位壹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體系。直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周禮》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壹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壹。《易經》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為五經之壹, 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 本經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辭, 為易有主體, 故稱為經;大傳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說卦八, 序卦九, 雜卦十, 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 故曰傳. 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進壹步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說明宇宙間的壹切現象,通過蔔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規律。 《春秋》原是先秦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後來僅有魯國的《春秋》傳世,便成為專稱。這部原來由魯國史官所編《春秋》,相傳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賦予特殊的意義,因而也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 《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但它的語言表達,具有謹嚴精煉的特點,反映了文字技巧的進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壹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後人看作是壹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範本。並且,在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上,也對後人產生很大影響。史學家從中領悟到修史應該有嚴格而明確的傾向性,文學家往往體會了遣詞造句力求簡潔而義蘊深刻。當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澀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