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裏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壹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壹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下面請和我壹起來看看吧!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圖片1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圖片2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圖片3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圖片4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1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壹樣的面貌。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擡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壹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鬼在黑夜裏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醜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壹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壹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壹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壹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壹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壹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及草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這就是漢字的來歷。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2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裏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壹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壹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壹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壹處遺址裏發現了壹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壹些陶尊上各刻有壹個圖象文字,***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3什麽,漢字能吃?別瞎說了!
不信,妳聽我說。漢字不僅能吃,還能治病呢。
話說壹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有壹個剃頭的,姓李名成。大概是因為窮,又不講衛生,害了壹身疥瘡。這瘡很癢。壹天,他無意中發現村頭河邊有壹些龜甲,就撿了壹片,用手壹碾,酥松的龜甲竟被碾得粉碎。這時他渾身奇癢無比,順手將龜甲的粉末朝癢處塗沫。奇怪,塗上龜甲粉末的癢處不癢了,膿水也被龜甲粉末吸幹了。李成高興得跳起來,他像發現寶貝壹樣將河邊的龜甲獸骨――拾起來帶回去。不久,李成身上的疥瘡治好了。李成想,骨粉既然能消炎止癢,肯定也能止血。他把自己的手劃破;再敷上骨粉,果然,血止住了。李成研究後發現,這些龜甲獸骨,埋在地下已有幾千年。
甲骨的這些奇異現象很快就傳遍全村。老年人說,這是神仙顯靈;讀書人說,這是龍骨。
從此以後,李成天天到河灘,到地頭,把撿到的龍骨碾碎後賣給中藥鋪。村上的農民也把刨出的龍骨賣給中藥鋪。從此,龍骨就成了中藥鋪的壹味中藥。
1899年的秋天。有壹個在北京,當官的王懿害了瘧疾。醫生診治後開了壹張藥方;上面有壹味中藥就是龍骨。王懿榮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壹家老中藥店達仁堂買藥。藥買回之後五懿榮親自驗看。他發現,龍骨上有人工的刻痕。王懿榮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他敏銳地意識到,龍骨上的刻痕可能是壹種很古老的文字。他立即派人將達仁堂中藥店裏帶有刻痕的龍骨全部收購回來。後經仔細辨認研究,王懿榮確認龍骨上的刻痕就是我國商代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他也就成了甲骨文之父,原來被當作中藥服用治病的龍骨,從此也成為研究我國漢字的珍寶。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4商周時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這是壹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流行的青銅銘文(金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春秋以後,由於諸侯割據,“文字異形”。秦統壹後,為鞏固統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國字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稍後,程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曹魏時,鐘繇創立真書(楷書)。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而且自東漢末年起,漢字的書寫已成壹種專門的藝術即書法。
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壹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壹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壹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麽時代?分別代表什麽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壹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漢字是語素文字,總數非常龐大。漢字總***有多少字?恐怕沒人能夠答得上來精確的數字。
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49964個。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隨著時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數越來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臺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106,230字---無疑是收錄最多漢字的字典.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華字海》壹類字書裏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裏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七千而已。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5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壹個字音問題。在某些時候,字音成為表示字義的唯壹的手段,此外,漢語中同音詞較多,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的漢字,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過去,老百姓被壓迫、被欺淩,有痛苦和對抗的情緒,卻不敢直接說出來,就常常用漢字的諧音,寫出許多與時政有關的歌謠。如宋代流行的歌謠:
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殺了,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歌謠中運用了諧音手法,大罵當時的奸臣賊黨童貫、蔡京、高俅、何執中等人。“筒”與“童”音諧,“菜”與“蔡”音諧,“羔”與“高”音諧,“荷”與“何”音諧,分別用打、潑、殺、吃等表達和他們不***戴天的情感。
這種漢字的諧音經過反復使用之後,形成壹種修辭方法為諧音體。從子夜歌起便不斷被使用。比如:“始欲識郎心,兩心望如壹,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首歌描寫愛情的波折,開始相戀時,希望兩顆心能合而為壹,專心相愛,可是情況後來發生了變化,就像理好的絲進入了破織機壹樣,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絲”與“思”音諧,以“絲”與“思”,“匹”與匹配的“匹”諧,指不能成雙。在情歌中常見的還有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或“連”,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以“梨”為“離”,以“晴”為“情”等。
諧音不僅在民間歌謠中體現,而且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間,由於以福為吉,將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標,所以,每逢過年,壹定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這裏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壹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著壹條大魚,而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余”(表示富余),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余”,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余、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