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鮮於姓的起源

鮮於姓的起源

鮮於(xiān yú)姓,源出有: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後裔箕子支子仲。屬於以國名、封邑名合並為氏。 公元前十壹世紀,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封箕子於朝鮮得姓。 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紂王的叔叔,名叫子胥余,官至父師,即太傅,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稱“箕子”。

據史籍《太原鮮於氏世譜》的記載:商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進膳,就嘆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後就會追求其它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國君壹講究享樂,國家怎麽能搞得好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荒淫殘暴。箕子曾多次進諫,紂王聽得不耐煩,幹脆就把他囚禁起來了。 周武王滅商紂以後,放出箕子,並向他請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為應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周武王聽了很高興,要封箕子為官,但是箕子不願做周王朝的臣子,就出走到遼東,建立了朝鮮國,史稱“箕子朝鮮”。在朝鮮史籍《朝鮮史略》中記載:“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國人五千入朝鮮”。在朝鮮史籍《海東繹史》中引《三才圖會》也記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在朝鮮文獻《朝鮮鮮於氏奇氏譜諜》中亦記載:“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殷民從之者五千人。” 據歷史記載,箕子朝鮮從箕子開始,壹***經歷了四十壹代君主,直到公元前壹世紀才消亡。 在箕子的庶支兒子中,有個叫子仲的,他的封地在於邑(今朝鮮忠清北道清州郡清州邑),於是他就將國名“鮮”字和封邑名“於”字合成為“鮮於”復姓,稱鮮於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壹。 另外,在箕子之子箕山、箕殷的後裔子孫中也有稱鮮於氏者。

據歷史文獻《四川閬中漁陽郡鮮於氏大成宗譜》記載:“洯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傳十四世而生湯,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號,曰成湯。傳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為紂庶叔,官父師……武王克殷,王訪問箕子,箕子以洪笵九疇陳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鮮。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遷居鮮虞國,其支食采於此,以國為氏,生鮮虞申,故其始祖也。”在歷史文獻《鮮於璜碑》上也記載,鮮於為箕子之苗裔:“有石山,鮮於之水出焉,南流註於滹沱。肥水應即肥國所居地,鮮於即鮮虞(今河北真定),鮮虞族因鮮於水而得名”,其後代即稱鮮虞氏。 在箕子帶領族人去朝鮮半島之時,箕山、箕殷留中未去,後箕殷生子名申,申食采於鮮輿(古漁陽,今北京順義北務鎮壹帶地區),以地名為自己的姓氏,稱鮮輿申,亦稱鮮虞申、鮮於申。 在鮮輿申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居邑名稱沿襲相稱為姓氏者,稱鮮虞氏、鮮輿氏,後以諧音字省改為鮮於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壹。

鮮於氏族人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鮮氏、於氏者,亦有因功被李唐朝廷賜改姓氏為李氏者,皆尊奉箕子、箕殷、鮮於申為得姓始祖。 源於敕勒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按典籍《康熙字典》的註釋,鮮於氏復姓是由鮮卑族名稱演化而來,但在史籍《魏書》中沒有其為鮮卑族姓氏的記載,而是認定其為活動於定州、朔州、五原、漁陽壹帶的“丁零種姓”,並且壹直是北魏王朝征討的對象。 南北朝時期,定州地區(今河北定縣)有少數民族敕勒族。敕勒族,是匈奴民族的壹個分支,北方地區稱敕勒、或鐵勒,南方地區稱其為丁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中國北方地區的壹個遊牧民族,他們還在歷史上建立了著名的高車國,因此又稱高車族。

據史籍《北史·高車傳》的記載,北魏太武帝出征北方時路徑漠南,聽說高車“人多甚眾”因征之,高車諸部“降者數十萬落,獲牛馬羊亦百余萬,皆徙之漠南千裏之地。”可見當時敕勒族的人數已相當可觀。漠南壹代由於這十幾萬人的耕牧,農牧業大大發展起來。北魏作為壹大筆國家收入“由是國家馬及牛、羊遂至於賤,氈皮委積”。當時的土默川、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等地,已是人口甚眾,經濟相當繁榮。敕勒民族因其造車“車輪高大幅數至多”故而又得名高車族。敕勒族長期從事畜牧業,逐水草而遷居,食肉食、飲奶酪、衣革皮、居穹廬(類似蒙古包),能歌善舞。在史籍《北史·高車傳》中記載:“其人好引聲民歌……男女無大小,皆集會。平吉之人,則歌舞作樂”。公元五世紀中葉即北魏文成帝執政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進行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甚為壯觀之事。到了北魏明帝執政時期,由於敕勒統治者為爭奪王權相互殘殺不已,再加上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的柔然民族的不斷侵襲,力量日漸削弱,最後為柔然所敗,這個勇敢剽悍的民族就此從鄂爾多斯和陰山南麓似乎悄然消逝了。由於北魏王朝註重在文化的積累,歷史上第壹次用鮮卑語記載了當時敕勒族民族的壹首詩歌,就是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歌蒼勁而優雅,當時即被人翻譯成漢文予以記載,流傳千古至今。在敕勒民族中,很早即有鮮於氏復姓,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鮮氏、於氏者,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源出不祥,推測其與第壹個淵源有密切關聯,待考。

註:

鮮於氏復姓簡改的鮮氏,與夏禹之後的姒姓鮮氏不同源,姒姓鮮氏是周武王賜改的姓氏,因此鮮於氏改單姓鮮氏皆與鮮於氏復姓合譜,但不與姒姓鮮氏合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