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數論派的重要文獻

數論派的重要文獻

《金七十論》是印度哲學中數論派的壹部重要文獻。6 世紀中後期,由中國梁陳之際來華的外國高僧真諦將其譯成漢文。印度數論派的不少較早的重要文獻已經佚失,目前人們所看到的此派的較早完整重要典籍是《數論頌》(Samkhya-karika)。《數論頌》較為簡略,許多偈頌需要借助古代註釋來理解。《數論頌》的主要註釋有五個,即:《道理之光》(Yuktidipika,約6世紀出現,作者不詳)、《喬荼波陀註》(Gaudapada-bhasya,約7至8世紀)、《摩特羅評註》(Mathara- vrtti,約8世紀左右)、《明諦論》(Tattva-kaumudi,9世紀時婆察斯巴蒂·彌屍羅〈Vacaspati misra〉作),再壹個就是《金七十論》。 《金七十論》據壹些學者認為,是《數論頌》的各種註釋中較早的壹個(註:參見黃心川著:《印度哲學史》,270~271頁,商務印書館,1989。)。 1.滿足了中國人對印度佛教外文化思想了解的需求。

中國主要從漢末開始逐漸接觸印度文化,接觸印度文化主要是通過佛教實現的。佛教文化當然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印度本國來講,影響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思想卻是婆羅門教和由其演變而成的印度教系統的思想。而這部分思想卻恰恰是中國人知之甚少但又應了解的部分。在大量的漢文佛教藏經中,佛教徒在與“外道”論戰時,經常涉及婆羅門教或印度教系統的思想派別及其理論,但總的來說,有關材料是零散的。另外,有的記述或轉述與這些思想派別的實際主張有很大差異或不夠準確。而《金七十論》由於是“外道”本身的原典,而且漢譯者又都是德才出眾的翻譯名師,因而被歪曲的可能性小得多。這對中國人完整準確地了解這類思想有重要幫助,對開展中印文化思想比較研究有重要價值。

2.對研究佛教與“外道”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漢文佛典中提到不少“外道”思想,但多為零散的,有些還有歪曲或誤傳。而《金七十論》則提供了相對完整和準確的有關派別的思想。這不僅對人們理解勝論派和數論派有幫助,而且對人們理解佛教與“外道”思想的關系或交涉也有重要意義。譬如某些漢譯或漢文佛典,在記述佛教對勝論派或數論派的思想攻擊或佛教受到的攻擊時,會引出壹些勝論派或數論派的專有概念。這些概念在譯者或與譯者同時代的思想家看來不難理解,但由於是零散提到,後人或現代中國人看來就較生疏。而《金七十論》是較完整的有關“外道”思想的敘述,因此後人就能較容易地從總體上把握勝論派和數論派的思想,而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再回過頭來看許多漢譯或漢文佛典中提到的壹些“外道”專用術語,就會感到容易理解,這樣也就更易理解相應佛典的主要思想或佛教與“外道”的關系。這無論對研究印度文化還是研究中國文化都是很有益處的。這很可能是兩位佛典翻譯大師(玄奘和真諦)偏偏選中這兩部“外道”文獻加以全文漢譯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這兩部文獻被後來的佛典整理者收入各種漢文佛教藏經之中的主要原因。

3.在漢譯梵典方面對現代中國人研究印度文化提供了便利。

中國人了解和研究印度哲學需要翻譯(漢譯)印度哲學文獻,首先遇到的壹個問題是要將壹些印度哲學中的專有名詞譯成漢文。印度哲學中的不少概念在漢文中可找到對應的概念,翻譯起來並不困難。但也有許多概念,在漢文中很難找到對應的概念,如搬字典直譯往往造成誤導。所幸的是,許多古代漢譯的印度哲學專有名詞流傳至今,我們仍可直接使用。盡管這些專有名詞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已很陌生。但這些譯語畢竟是漢語,對它們略加解釋就可以作為適當的現代漢譯印度哲學專有名詞來使用,而使用它們顯然比使用音譯的印度哲學專有名詞更具優越性。另壹方面,中國古代翻譯的大量佛典中提及了不少印度哲學派別的專有概念,但古代的譯法也經常不統壹,因為大量的佛典是由許多翻譯者譯成的。而《金七十論》則提供了作為壹個或壹些派別的較全面的系統譯法,因為這兩部漢譯文獻作為某種派別的系統文獻來說有壹套完整的譯法。這為後代人提供了重要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