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彘的筆順

彘的筆順

彘的筆順是:撇折、橫溝、橫、橫、豎提、撇、橫、橫、撇、點、撇、豎彎鉤。

讀音zhi(第四聲) ? 筆畫數12畫 結構上下結構

釋義本指大豬,後泛指壹般的豬。雞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

《山海經.南次二經》:浮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現代釋義象形字“彘”本義指野豬,下方的“矢”字和兩邊的符號表示箭射入了野豬。

彘本指大豬,後泛指壹般的豬。彘,即豬的意思。如:彘狗不如。彘,豕也。後蹏廢謂之彘。――《說文》? 彘,豬也。――《小爾雅》? 食黍與彘。――《禮記·月令》。註:“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賈子胎教》? 竹山有獸焉,名曰毫彘。――《西山經》。註:“貆豬也。吳楚呼鸞豬。”?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雞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 賜之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曾參(曾子,孔子的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禮記》

現如今在中國---陜西省的關中平原西部---寶雞(關中西府地區)依然將“豬”讀作“彘”。這也許就是對古漢語的最好闡述吧。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直例切,音滯。《說文》豕也。後蹄廢謂之彘。從彑,矢聲。從二匕,彘足與鹿足同。《玉篇》豬也。《禮·月令》孟夏之月,天子乃以彘嘗麥。《註》彘,水畜。《史記·貨殖傳》澤中千足彘,其人與千戸侯等。

又草名。《本草》茢薽,壹名彘顱。 又司彘,國名。《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又地名。《前漢·地理誌》河東郡彘縣,順帝改曰永安。 又姓。《廣韻》左傳有彘恭子。 又與璏通。《集韻》璏省作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