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片刻有圖案符號的獸甲骨(資料照片)
甲骨文於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學者王懿榮所識別,盛行於殷商時期,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和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余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2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發現的故事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壹次他看見壹味中藥叫龍骨,看見上面刻著字,就覺得很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壹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把這些奇怪的圖案畫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裏又出土了壹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 中國甲骨文之父——王懿榮
甲骨學”。 在總***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壹,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壹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為壹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範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裏曾經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蔔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蔔,以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吉兇。占蔔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蔔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鉆出壹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鉆鑿”。占蔔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裏占蔔的“蔔”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蔔的人就根據蔔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裏,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壹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
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
漢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張)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蔔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蔔,然後把占蔔的有關事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蔔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
編輯本段歷史
塵封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現在已知,殷商時期,國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進行占蔔,祈問鬼神,事後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商亡之後,占蔔在周代逐漸絕跡,其文字也逐漸不為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壹帶,自北宋以來就不斷發現商代銅器,當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歷代學者都沒有註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重現
學術界基本認同清末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而關於具體發現過程則有兩說。 第壹說源於劉鶚的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出土龜版之後,被山東濰縣古董商人範壽軒、範維卿等人收購,並運至北京售賣。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素來喜好收集古物,通曉金石文字,從古董商手中高價收購了這批甲骨。 另壹說流傳甚廣,與中藥“龍骨”密不可分。龍骨壹般是指遠古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中醫認為其可以入藥,有治療咳逆、瀉痢、便血的作用。後來,甲骨代替龍骨,用於藥用,安陽壹帶有人甚至世代以此為業。在這壹過程中,甲骨文資料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光緒二十五年,王懿榮染疾服藥,偶然在中藥中的龍骨上發現了古文字。
認定
王懿榮為清末翰林,進士出身,具有深厚的金石學造詣。他在得到甲骨之後,即認定其上文字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遺物,並開始重金收購有字甲骨,至光緒二十六
甲骨文(20張)年(1900年)春,***得到1500片左右。然而,王懿榮尚未對這種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即在同年七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自殺殉國。 王懿榮對甲骨的收購,逐漸引起學者重視,古董商人則故意隱瞞甲骨出土地,以壟斷貨源,從中漁利。王懿榮好友劉鶚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為甲骨來自河南湯陰。後來羅振玉經過多方查詢,終於確定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洹河之濱的小屯村,這裏與古文獻記載的商朝後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
發掘
甲骨文的發現引發了當地民間對甲骨的私掘熱潮,各地古董商人、藏家學者紛至沓來,大量收買。據統計,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已有數萬片甲骨流散各地。 同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發掘計劃。8月,在考古學家董作賓領導之下,第壹次對殷墟進行了科學發掘,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前後***進行十五次發掘,獲得有字甲骨24918片。 日軍占領安陽期間,日本方面曾組織日本學者在當地發掘甲骨及其他文物,並將所得運往日本。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繼續開展甲骨發掘工作,***獲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輝縣、偃師、洛陽、鄭州二裏崗及河北槁城等地的商代遺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陜西岐山、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還發現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特點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
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註重突出實物的特征,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壹。 2.甲骨文的壹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壹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壹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壹,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壹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壹,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發展
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蔔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 殷王武丁占蔔用的龜腹甲
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壹、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壹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壹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雕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麽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蔔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內容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蔔的記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蔔問,有些占蔔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蔔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編輯本段甲骨文字典
第壹部甲骨文字典
清末劉鶚著的《鐵雲藏龜》是甲骨文的第壹部字典。
甲骨文的“鐘王顏柳”
歐德順甲骨文作品
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書法家。殷代的“鐘王顏柳”們,就是那些書刻蔔辭的史官蔔人。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壹份份珍貴的上古書法作品。若就甲骨文書契形式作粗略的壹瞥,會發現早期字體較大,像羅振玉編《殷虛書契菁華》所收錄的許多武丁時期的蔔辭,非常大氣、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時代,字變得細小委瑣;至於西周甲骨文則更是細若粟發。 甲骨文風格類型:壹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裏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甲骨文書法
謝兆崗甲骨文書法《緣》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壹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征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壹般饒富雅趣。但是甲骨文總***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因此壹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裏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壹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壹層意思是指借鑒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壹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壹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因此,他們並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征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系,但不是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