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價的拼音zhé jià。
折價,漢語詞語,指貨幣轉換的壹種交易方式,意思是在價格上減低。
折(拼音:zhé,shé,zhē)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斧斤砍斷樹木,本義為折斷。由折斷分開用於抽象的意義,引申指判決案件,又引申為挫敗。
折斷意味著毀壞,故引申指損失,進壹步引申為死亡,特指夭折。折又引申為彎曲,由彎曲引申為折服。也引申為轉向。物折成段,由此引申為雜劇劇本結構中的壹個段落。
物權法上的折價
折價是指按照市場價格或由具有債權債務關系的雙方***同委托的估價機構對標的物的實際價值進行評估,以雙方均認可的價格將標的物的所有權由壹方當事人轉讓給另壹方當事人,從而全部或部分地了結雙方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折價、拍賣、變賣同屬物權法上變價的方式。
物權法上要求:債務人符合法定要件時候,債權人有權變價處理標的物。
康熙字典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並音浙。拗折也。《詩·鄭風》:無折我樹?。《周語》:體解節折而***飲食之,於是乎有折俎。
又斷之也。《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
又止也。《詩·大雅》:予曰有禦侮。傳:武臣折沖曰禦侮。疏:能折止敵人之沖突者。
又毀也。《易·說卦》:兌為毀折。《前漢·高帝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兩家常折券棄責。註:折毀之,棄其所負。
又封土為祭處曰折。《禮·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註:折,昭晢也,必為昭明之名,尊神也。
又短折,不祿也。《書·洪範》:六極。壹曰兇短折。疏:未齓曰兇,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漢·五行誌》:傷人曰兇,禽獸曰短,草木曰折。又: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