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的詞語來源如下:
1、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時期,當時的豌字原本是由兩個相同的“豆”字組成的。
2、隨著時間的推移,豌字逐漸演變,其中壹部分的“豆”字變成了“丸”字,另壹部分則變成了“灬”字。
3、在現代漢字中,豌字的寫法則是由兩個“灬”字和壹個“丸”字組成的。
歷史不僅反映了漢字書寫的變化,同時也呈現了漢字文化的深厚底蘊。
基本字義
wān ㄨㄢˉ
豌豆a.壹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結莢果。嫩莢和種子可食;b.這種植物的種子。
客家話:海陸豐腔wan1,寶安腔wan1won3,臺灣四縣腔wan1,客英字典van1,梅縣腔wan3,客語拼音字匯van1von3。
詳細解釋
豌?wān
康熙字典:《酉集中》《豆字部》 ·豌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8。《廣韻》壹丸切《集韻》《韻會》烏丸切《正韻》烏歡切,音剜。與同。《本草綱目》李時珍曰:豌豆,種出西胡。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百谷中最先登者,嫩時靑色,老則斑麻。故有胡豆、戎菽、靑斑、麻累諸名。《遼誌》名回鶻豆。鄕人呼豌豆為淮豆。又有野豌豆,粒小,名翹搖。
豌豆清雅
在豆類家族中,豌豆耐寒又早熟,性格也很隨和——在中國大地,它既可春播夏收,又可春播秋收,還可以冬播後越年夏收。豌豆的別名很多,如雪豆、冬豆、圓豆、碧珠、麻豆、華豆、冷豆、淮豆、蜜豆、金豆等,其種子大多為圓球形,也有橢圓、扁圓、凹圓、皺縮等形狀;皮色則有黃白、綠、紅、玫瑰、粉、白紫、褐、黑等顏色。
豌豆是壹種人見人愛的作物,農人愛種,也愛吃,其成熟種仁營養豐富,嫩莢味道鮮美,就連幼嫩的莖葉也能當菜蔬,謂之“豌豆苗”,鄉人也叫“豌豆秧”。元代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收豌豆”條中,就歷數過豌豆的諸般好處:“諸豆之中,豌豆耐陳、收多、熟早。如近城郭,摘豆角賣,先可變物。舊時農莊往往獻此豆以為嘗新,蓋壹歲之中,貴其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