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讀寫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想象力,可以說:“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人類社會也不可能進步。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壹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可是以前的語文舊課程卻在很多地方無情的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無新鮮活力。新課標針對此積弊,鮮明的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無疑給沈悶的語文課堂註入了壹股清風,以其鮮活的生命力在語文課堂上紮下了深根。 語文學科,無疑是壹門想象時空極大的學科。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就應抓住各種契機,采取各種手段,切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何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認為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壹、 運用多媒體,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總所周知,想象是以表象為基本材料進行思維的。有足夠的表象儲存是學生成功進行想象的必要條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會越開闊、深刻,想象的內容也就越具體、越完善。那麽,學生儲存的表象是通過什麽途徑得來的呢?來自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奧蘇伯爾的同化理論認為,學習是壹個學習者所學的新知識在學習者頭腦中與其原有舊知識結構同化的過程。在我們看來,這個過程類似拼圖,每壹個新知識的習得是學習者找到原有知識板塊中與新知識相契合的拼接處,並進行對接,使新知識成為整個知識板塊的壹部分。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就是其拼接處。我們認為,在文學作品教學中,這壹拼接處就是與作品形象化描繪相關的語詞在學生頭腦中對應的表象。這些都來自於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在課文教學中,學生由於自身生活環境和學習水平的局限,使得相關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豐富、充分時,就會缺乏足夠的表象儲存,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繪也就無法與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形成聯系,造成想象的狹窄、膚淺,甚至失真。因此,若想提高學生的想象水平,最根本的手段是增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知識積累,豐富其表象儲存,這決非壹朝壹夕之功。就課堂教學而言,遇到學生表象不足以同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繪發生聯系時,就需要設法補充相應的表象。這時的最佳手段就是運用多媒體第壹、運用信息技術可幫助學生形成更全面的表象。表象從其產生的感官通道來看,可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和觸覺表象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多從某壹條感官通道輸入信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表象也就多是某壹種表象,概括了該事物某壹方面的特征。使用多媒體,關於事物的信息從多條感官通道進入學生大腦,在頭腦中形成的表象也就概括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是綜合性的。以這樣的表象為素材進行想象,自然會更全面、更深刻、更具體。第二、信息技術可突破課堂的局限豐富學生的表象。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作品,因其作者遍及世界各地,跨越了古往今來數千年的歷史,包含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任何壹個學生的生活及知識積累。其時間與地域的復雜多樣性,也使得學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眾多的作品在頭腦中找出適宜的表象,造成閱讀理解想象的困難。而運用多媒體,展示壹些形象、直觀的圖像,以此表象作為材料再進行想象,就不至於發生想象的失真了。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形成的表象儲存越豐富,其想象也就越順利、越準確,想象力也就越發展。如我在教《看雲識天氣》時,就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認識雲的種類、形狀;教王維的《使至塞上》,借助壹張張生動的幻燈投影圖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征蓬出汗塞,歸雁入胡天”的孤單落寞的情懷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壯麗的景象。如朱自清的《春》。借助多媒體教學再恰當不過,許多地方都如詩如畫,僅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壹段,其中 “偷偷、鉆、嫩嫩的、綠綠的”等生動的詞語就足夠學生細細咀嚼、推敲,如果老師及時的配以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在直觀的春草圖中去感受春之勃發與生機,去想象小草如何破土而出的情景,效果不是更好嗎?不容置疑,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可感的生活信息,能夠營造壹份特有的課堂綜合氛圍,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能夠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各種知識積累、釋放、組合、撞擊的舞臺,從而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二、利用課文朗讀,留下壹片想象的天空。韓愈說過:“文以載道”。寫文章是通過文字這個載體,彰顯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方法等等。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要通過這個靜止的文字,領悟文本中蘊涵的“道”;對於教師來說,在語文課堂上,就要真正激活文本,讓靜止的文字變成活的生命,充滿生命的律動。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壹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麽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壹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於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能夠誘發主體的想象,產生超出語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內容,最有效的壹種方法就是通過朗讀。朗讀,也是閱讀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方法。那麽,怎樣的朗讀才能夠激發主體的想象活動,使之盡快進入文章所描寫的情境呢?教七年級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采用了朗讀法,感覺還挺好,其教學可以分三步來進行:首先進行了解性朗讀。請三位學生輪流朗讀課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課文內容,字詞正音,句子連貫。接著在理解課文描述了什麽、表達作者何種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性朗讀。啟發學生:魯迅先生童年時期在百草園是那麽有趣,那應用怎樣的語調來傳達作者的喜愛之情?師生討論後明確:總的基調是輕快的,但也有變化。第壹段是介紹交代,朗讀時音量適中、平靜的敘述語氣來讀,速度慢些。第二段描寫有趣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快樂活動,處處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朗讀時,聲音要明亮清脆,速度要加快,語氣要輕松歡快,其中如“碧綠”“低唱”“無限趣味”等等描述性的形容詞和動詞要讀重音來強調。最後,進行想象性表情朗讀。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聯想我們小時侯在野外的歡樂生活,聯想我們電視上看過的美麗畫面,努力想象出百草園景物是如何的美麗迷人。通過這樣的想象進入百草園,讓我們滿懷喜悅地朗讀吧!讀出文章的韻味來。這樣有目的,層層深入地朗讀,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如《阿長與三海經》壹課,只要讓學生進入文本人物角色,體驗阿長鮮活的生命,把握阿長善良的內心世界,有感染激情地朗讀她的語言,去解讀阿長說話的語氣、聲調、態度、情感,完全把靜止的文字變為富有生命的活的立體形象。這樣,用富有激情的誦讀,來激活文本,***享生命語文的魅力。學生就不會感到課本是靜止的符號,而會感受到是壹幅幅鮮活的社會現實畫面。學生就不難感悟到舊社會壹個下層勞動婦女善良純樸的本性和壹顆拳拳的愛護之心。語文課本中,聲情並茂的散文、短小凝練的詩詞、內斂含蓄的小說、懸念叠起的戲劇都是學生朗讀的對象,而有些文章是非朗讀不可的,只有在朗讀中展開聯想想象,才能壹步步的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把握文本的實質。而有激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文本情感的再體驗,就是對作者真實思想的再表達,就是對人物情感的再迸發。因此,語文課堂朗讀是激活文本體驗生命語文的標誌性方法。新課標也很註重學生的朗讀體驗,並倡了“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要動手查字典)、讀暢(要反復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特別是後兩個層次,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象,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 在這個無形無聲的世界裏,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為“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但每個人的看法卻又都是深邃的,有鮮活生命力的,因為這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而是植根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此時的朗讀便不再是“見字出聲”而是“內明於心,外達於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湧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諸多感受,妙不可言。三、 通過語言訓練,開辟壹方想象的樂土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可見,孩子的想象力有多豐富。然而要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老師可根據教材的特點,憑借語言訓練來完成。1、通過續寫,擴寫,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課上,如果我們對課內外那些結尾含蓄、耐人尋味的文章采用續寫、改寫的方式進行教學,那麽,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得到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然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由於詩歌局限於篇幅,往往是點到為止,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體會這“意無窮”,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加以補充。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到“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就結束了,詩人並沒有寫出別後雙方的情景。這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詩人在送別友人之後如何的回憶眷戀和友人在壹起的點點滴滴,以及惆悵不能歸京的種種思想活動,進行續寫,也可對某些古詩詞進行擴寫,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將“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意境擴寫出來,寫盡難舍難離,牽掛擔憂的情懷,把個朋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不是更好嗎?另外,對有些小說的結局,我們也不妨進行改寫,如《孔乙己》的結尾,不言而喻,孔乙己肯定是活不成了,但是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寫明孔乙己死了,教師難道不可以啟發壹下富有同情心的學生?讓學生給孔乙己安排壹個美好的歸宿又何嘗不可呢?通過想象,進行改寫,刻畫壹下死而復活的孔乙己如何穿著長衫風光的情景,進壹步揭露舊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如此這般的課堂教學,妳不覺得更生動有趣嗎?通過再造想象,學生不但鍛煉了想象能力,而且由於語言的調節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初中生特別喜歡進行創造性的想象,他們願意把身邊的事物想象得更加美好。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我讓學生結合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想象“美麗的街市”中牛郎織女是怎樣生活的?學習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時,我讓學生想象“皇帝回宮後的情景”等等。並且要求學生根據想象,把自己的語言流暢地、準確地表達出來。切實地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2、根據課文材料,進行描述性的句段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壹種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選準能啟發學生想象的“觸發點”,組織學生進行描述性的造句訓練。如教學《朔方飛雪》時。教師應抓住作者對南方和北方的雪進行描述的有關句子為“觸發點”,與學生壹起,運用描寫的方式,按照“南(朔)方的雪________,(填寫雪的特點)妳看 (允許想象發揮)”這樣的句式,進行想象性造句訓練。接著,老師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對南方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進行創造性描寫;然後分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並推選出描寫得比較成功的學生參加全班交流。例:南方的雪,滋潤美艷,充滿生機,妳看那血紅的山茶花,白中隱青的梅花,深黃的臘梅,冷綠的雜草,好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怎不讓人心向往之,還有那“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裏”的雪羅漢,多麽富有詩意的形象,那可是孩子們無邪的童心呵。朔方的雪, 粗獷、張狂、蓬勃奮飛,像壹個鬥士,令人望而生畏, 妳看,朔方之雪在降落之後,遠不同如南方之雪的安靜,她註定要做壹個叛逆者,不安分,不安靜,隨著大風席卷著整個世界,她如沙,如粉,每壹陣大風起時,她們都爭先恐後地奔向另壹個未知的旅程,在空中張牙舞爪,毫無疲憊之意,她的張狂足以令每壹個行人都感覺恐懼,這是壹個怎樣的世界,在晴天之下,她旋風忽來,蓬勃奮飛,其張狂,其粗獷,讓人望而怯之。她們在蒼白的日光中燦燦地發光,瘋狂地舞蹈,如果將我們的世界稱之為壹個“白色的沙漠”的話,那麽在空中飛舞的,張揚的,無疑是大片大片的“白沙”,她們彌漫於整個世界,飛揚於整個世界,她們勢必要打破這沈悶的空氣,她們拼命地掙紮,用力地舞蹈,直至風停,她們這才安靜壹會,等待著下壹次狂舞,下壹次新的旅程。 這樣精彩的學生片段還較多,不再壹壹列舉,總之,在整個創作和交流過程中,學生意興盎然,情緒高漲,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因此,根據課文中的材料,進行描寫性的造句訓練,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語文課本的絕大多數文章,美點多多,也為我們提供了這種訓練方式的可能。實踐證明,充分利用語言訓練的手段,對於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作用。通過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總之,想象力是壹種能力,它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想象,不失時機創設情境,提供聯想線索,千方百計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所學文章的內容及其表現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較強的創造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語文學科在學校教育中真正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教無定法”。培養學生想象能力還有更為科學更為有效的方式,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去學習、去摸索、去積累。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當不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