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闡述
佛教從因緣法的角度,說明諸法是因緣生,由於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因此說無常,壹切事物皆有生、住、異、滅的過程。《阿含經》中記載,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必須藉緣而生,有生之法終必壞滅,是無常之法。
《雜阿含經》中的〈聖法印經〉,將觀察無常分為無常、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八者,《瑜伽師地論》稱為無常八相[4]。
在部派佛教時期,對於無常產生了壹種解說,強調必須透過剎那生滅中知無常,對此稱之為“剎那無常”;或從其相續不斷,稱之為“相續無常”。
大乘佛教闡述
《金剛經》中描述“無常”的四句偈:“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經中對於“無常”的描述是有設定範圍的,指的是“現象界的壹切有為法”。將壹切法執為無常者,即墮斷見。因為“壹切法”有二種,謂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器世間山河大地等。無為法指的是涅槃,涅槃“非常非非常”。
註釋與引用
^ 《長阿含經·遊行經》:“壹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爾時,釋提桓因復作頌曰:‘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 《雜阿含經》卷9:“諸所有意識,彼壹切皆意法因緣生”。《雜阿含經》卷9及卷11亦有類似說法。
^ 《雜阿含經》卷3〈80經〉:“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
^ 《瑜伽師地論》:“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凈,離增上慢,無我真智。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余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壹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壹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
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 《大寶積經》卷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