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息的造字法

息的造字法

息的造字法是會意兼形聲。

息(拼音:xī)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鼻子出氣,本義指氣息、呼吸。戰國之後的篆體加“心”旁。呼吸是有生命的象征,因此又引申為繁殖、滋生,再引申指子女。利錢是由本錢生出來的,於是引申出利息之義。由氣息又可引申指消息。息又有停止之義,引申指歇息。又用於使動意義,引申為安寧。

息在商周時期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上部像鼻子(寫作“自”),下部用幾筆短畫表示呼出氣的樣子。商代金文則把呼出的氣流畫成壹條直線。本義為呼吸。西周金文構型與商代金文相同,但是鼻子已經開始變形。

呼吸是明顯的生命體征,古人認為心是身體的主宰,因此大約到了春秋,人們便將鼻子(“自”)下部改為“心”,表示心氣從鼻竅而出。篆文與春秋金文相似,隸書和楷書在漢字的演化過程中,對原來的“息”字進行了規範化,以至於看不出鼻子和心的樣子了。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息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古文:?《唐韻》相即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即切,並音熄。《說文》:喘也。《增韻》:壹呼壹吸為壹息。又大聲嘆曰太息。《戰國策》:閔王太息。註:長出氣也。《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師古註:太息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