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這個段落,經歷了漫長的20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啟蒙期。用發酵的谷物來泡制水酒是當時釀酒的主要形式。
酒聖杜康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壹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谷六畜,加之酒曲的發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醴、酒等品種的產出,儀狄、杜康等釀酒大師的湧現,為中國傳統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這個時期,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置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制。酒成為帝王及諸候的享樂品,“肉林酒池”成為奴隸主生活的寫照。這個階段,酒雖有所興,但並未大興。飲用範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漢之交又有設“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鬥爭,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視為“邪惡”。因此使酒業的發展受到壹定影響。
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成熟期。在這壹段落中,《齊民要術》、《酒法》等科技著作問世;新豐酒、蘭陵美酒等名優酒開始湧現;黃酒、果酒、藥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發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國傳統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代。酒之大興,是始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這壹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為中國白酒的發明及發展進壹步奠定了基礎。
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歷時84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提高期。其間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又有資料提出“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時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藥五類酒競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
自公元1840年到現在,歷時15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變革期。在此期間,西方先進的釀酒技術與我國傳統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使我國酒苑百花爭艷,春色滿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我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瑯滿目,各顯特色。特別是在這壹時期的後期,即新中國建立的40多年來,中國釀酒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外:
啤酒的發明歷史
瓶裝啤酒1568年在倫敦發明。
慕尼黑啤酒
德國不僅啤酒消費量最大,生產的種類也繁多。有超濃黑啤酒,低糖啤酒,紅啤酒、白啤酒,香煙啤酒,雪糕啤酒等等。日常所喝的啤酒,只不過是各類啤酒中的壹種,也就是口味清淡的熟啤酒Lager。這種啤酒是在19世紀左右由慕尼黑、布拉格、維也納地區的人們發明的,目前銷量占到世界啤酒總銷售量的 90%。
巴伐利亞有750多家釀酒廠,其中1040年成立的威恩斯特凡國家啤酒釀造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釀造廠,釀造的啤酒有黑白艾克斯潑特啤酒、三月啤酒、烈性黑啤酒、比爾森啤酒、勞爾啤酒以及清涼麥芽啤酒。盡管德國的啤酒廠很多,但生產規模都不是特別大,其原因是為了給就近的居民提供新鮮的啤酒。為了保持知己自己啤酒的風格和口味,每個啤酒釀造師都把自己的釀造秘方視如珍寶,從不外傳,但是他們又***同遵守著壹個約定,就是按照1516年威廉赫姆公爵四世時期規定的純度釀造啤酒。根據這壹規定,在生產啤酒時,只允許使用大麥、啤酒花、酵母和水,除此之外不能摻加其他任何物質。
紅酒的歷史
杜拉斯在《情人》裏說,“酒讓孤獨發出聲音。”酒沈澱了世代相傳的太多的陽剛氣息,似乎只有紅酒例外。
女人天生就懂紅酒,或者說,紅酒與女人有緣。女人不但比男人善於種植和釀制,也比男人精於品嘗和銷售。說到紅酒,我們經常想到的都是壹個女性的形象。相傳古羅馬最具有文化含義的酒神巴克斯發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萬的女性崇拜得幾近瘋狂。每當酒神出遊,身邊總是伴隨著壹群仙女。這些仙女壹邊痛飲著葡萄酒,壹邊載歌載舞,由此可見紅酒的起源跟女人息息相關。而現代女子將紅酒視為神奇之物而珍愛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在歷史上,想當年女人為了能偷偷地喝上壹口葡萄酒,甚至要搭上身家性命。
在羅馬帝國,女人就已經酷愛葡萄酒,但卻遭到嚴令禁止。塞內卡(Lucius Seneca)曾這樣描述羅馬帝國的女人對葡萄酒的熱衷:“我們女人像男人壹樣,手拿斟得滿滿的酒杯,在黑夜裏狂喝豪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為了葡萄酒,這位英豪卻掉了腦袋。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各種陳風陋俗也壹掃而光,女人則越來越離不開葡萄酒。飲酒對於她們,已不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她們經常和男人壹樣觥籌交錯。在作家Claudius Aelinus的筆下,男人甚至只能鉆到桌子下面去喝酒。關於女人和葡萄酒,他說過這樣壹番話:“女人喝的太多可不好。她們容易神誌不清,此外,葡萄酒也會讓女人失去男人都喜愛的活潑勁。”
基督教裏記載,聖西爾德伽德(Die Heilige Hildegard,1098—1179)開始把葡萄酒用於治療,在她開出的藥方裏,有30多種是要用葡萄酒配制的。紅酒開始對女人解禁。聖西爾德伽德讓修女們每天都定量飲用比較名貴的葡萄酒,她的後繼者——本篤會的修女們在萊茵谷紮下根來。今天她們的修道院還在經營葡萄酒。但修女本身只有在禮拜天午餐時才允許享用壹杯質地優美的葡萄酒。
世事滄桑,今天的女人已經和紅酒密不可分。特別是對於法國人來說,葡萄酒就像面包壹樣必不可少。在法國人看來,葡萄酒不是用來充饑解渴的,而是拿來享受的。據統計,每個法國人壹年要消耗66升葡萄酒。波德萊爾說:“地球上要是沒有了葡萄酒,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壹片空白。這種空白比任何壹種傷害都要嚴重,因為人生來就是享用葡萄酒的,誰如果從來沒有品嘗過葡萄酒,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不是笨蛋就是傻瓜。”
煙
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是這樣寫的:“煙,火氣也。”煙的本義就是火氣,是物品燃燒時產生的氣體。由此產生了許多與煙有關的詞語,常見的煙霧、煙霞、煙花、煙波、煙塵、煙春、煙柳、煙島、煙徑、煙浦、煙雪、煙野、煙村、煙郊、煙雲、煙景等等。近現代,國人漸稱之為煙。
古文獻中大量的“煙草”並非我們現在說的“煙草”。像唐代黃滔《景陽井賦》有“臺城破兮煙草春,舊井湛虧苔蘚新”之語;宋代陸遊《小園》有“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枯陰陰壹徑斜”之語,舉不勝舉。但這些“煙草”,都是指煙霧籠罩的草叢,也就是蔓草的意思。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使用“煙草”壹詞,是文獻中最早表示今天我們所說的“煙草”這壹名稱的。
“煙”這個名字,原來在菲律賓等地是沒有的。正如《金絲錄》的作者汪師韓寫的詠煙草的《律詩四首》之壹所寫:“移根呂宋始何年,芳草從新拜號煙”。據考證,印第安人所流行的煙草都是今天所謂的普通煙草(紅花煙草)壹個品種。但各地區的稱呼卻不相同,如西印度群島叫“約裏”,巴西叫“碧冬木”,墨西哥叫“葉特爾”,而古巴則叫“科依瓦”。
由於哥倫布及其跟隨者對所見到的這壹新鮮事物,最感怪異的在於人吸入煙氣這壹行為,而不是所點燃的煙草本身,所以給這群人留下印象最深的稱呼是印第安人所說的“Tabaco”。其實這是印第安人對他們手中吸入煙氣的壹種“丫”形植物空管(下面裝入煙卷,上面兩管對著兩個鼻孔吸入煙氣),也就是壹種煙管或煙桿的稱呼,這群冒險家跟著印第安人的發音,把這種煙管與所吸入的煙草都叫成這個名字,這就是西班牙文中“Tabaco”的來由。這樣煙草被帶回歐洲後,英文就寫作“Tabacco(達巴科)”,成為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對煙草的通稱。
那麽,為什麽漢文化圈都不按世界通行的稱呼行事,而將其稱為煙呢?這當然是由於吸煙時出來的煙,也是由火出氣,是火氣的壹種。日本就在稱其“淡巴姑”的同時,又稱為煙,這個文字又由海上傳入我國。黎士宏在《仁恕堂筆記》中就很明確地寫道:“煙之名始於日本,傳於漳州之石馬。”煙草、煙葉等名稱當然也就由之而起。
今天通常所指的煙,就是卷煙,實際生活中有時也指煙草、煙草業。
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公元前1800至2000年時就有人類吸煙的記載。
1492年哥倫布的兩個船員傑雷茲和托瑞斯發現古巴土人點燃幹煙並吸其冒出的煙,傑雷茲試著吸了起來,他成為歐洲第壹吸煙者。
1518年,西班牙探險家發現阿滋特克人和瑪雅人用空蘆葦吸煙草,西班牙人也學著吸起來,第壹支卷煙就這樣產生了。
1612年,約翰·羅爾弗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種植了第壹畝用於商業的煙草。
1843年,法國煙草經營商開始生產西班牙式煙卷,並以法文正式命名為“cigarette”,英文香煙壹詞由此而來。
1881年,壹種日生產120000支煙卷的卷煙機獲發明專利,在這之前煙卷都是用手工制作的。
1924年,美國《讀者文摘》第壹次發表文章,提醒人們註意吸煙有害健康。
1966年,美國香煙包裝上開始印有新標誌:當心!吸煙有害健康。
香煙業給美國人提供了230萬人次就業機會,這批人又給醫療、消防、洗衣、制藥等行業帶來更多的謀職機遇。
考古學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帕羅城發現,在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寬大的煙葉和煙鬥並列在壹起,並有吸剩的煙灰。這些遺物,經儀器分析,含有煙堿,推斷為煙草的葉子。
考古學家也曾在墨西哥馬德雷山中壹個海拔4000英尺的山洞裏,發現壹支空心草桿中塞有煙鬥,經放射性測量,證明是700年以前的產物。果真如此,不僅比哥倫布的發現要早200多年,而且真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卷煙的始祖了。不過,這壹歷史奇跡還有待於考古學家的進壹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