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2. 讀文言文(作文)自五年級起,我就嘗試讀古文.像《桃花源記》、《嶽陽樓記》、《文心雕龍》裏的原道篇,《道德經》裏面的壹些段落,我都能熟背,而壹些古詩詞、曲讀後更是放不下.愛讀古文猶如我寫書法,讀寫可以忘形,完全沈醉於快樂之中.經典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精華,它是凝聚著中華古先賢無數智慧結晶的文化寶典.讀古文,讀古詩讓我受益匪淺.像詩仙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他的詩豪邁不羈,神采氣度飛揚.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人讀後不禁掩卷長思,唉,家書抵萬金.而孔子所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些話讓我在學習中,體味人生,感悟生命,健全人格,如何學習怎樣做壹個正直的人,充分享受人生的充實和快樂.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多少好的散文.《嶽陽樓記》是古今傳誦的文章,多少人從小背誦,長大後仍然朗朗上口,堪稱絕唱.《嶽陽樓記》寫景時,烏雲密布,細雨連綿,人們會傷感悲痛;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會變的喜悅興奮,沈醉在景色之中,真是妙哉!作者又借古仁人之心,告誡人們要有先憂後樂的情懷,不可忘記國家,時刻懷有愛國之心.每逢自己背誦之時,心中是十分的陶醉而沈醉其中.讀古文的另壹個收獲,就是經常翻字典,數筆畫.我真正體會到字典是壹個最好的老師,讀古文,背詩詞,查字典,才會學習更多的字,才知道有許多字都意會錯了,有許多是多音字,還有許多字另有含義.我知道字典裏涵蓋了中華民族豐富的天文、地理、歷史知識.查字典,讓我壹生受用無窮.通過學習古文我漸漸懂得壹些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背誦,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學習古文,誦讀時要抑揚頓挫,有快有慢,要有節奏感.腔調、板眼、感情、氣勢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不是壹下子就能讀出來的,是在反復閱讀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所以我總結出學習古文要掌握基本知識結構,理解古文的正確意思,多讀,熟讀.讀古文,讀詩詞、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蔭小道上,撲面的美景讓妳目不暇接.曾幾何時,我獨坐書桌前,手捧壹卷古文詩書,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風宋雨,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曾幾何時,我放飛我的思緒到江南水天連接處,聽漁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鐘聲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幾何時,我也曾想,多讀書,學真本領,也要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唱我輩豈是蓬蒿人.我學習古文、古詩詞是最好的精神享受,如同品茶,越品越香.讓我們***同寫幾墨詞曲,拈壹脈詩香,古文真美。
3. 求壹篇古文自傳文言文自傳1 吾生於九六年六月,姓黃名子樂,未有字,人送外號曰可樂,心中好不歡喜。
乃廣東珠海人氏。性格開朗,好與人交談,活潑好動。
吾不汲汲於富貴,只因時時盼橫財之至!噫!朽木不可雕也。自幼愛好讀書,因而倍受贊譽。
讀書時不求甚解,卻善記內容,遂精通課外之史焉,亦自稱之“天才”。嘻!臉皮之厚度,人難以匹敵哉! 吾雖瘦小,亦好舞刀弄槍,無奈身不處於亂世,誌向只能破裂。
嗚呼!既不得實現,只得於虛幻中嘗試。吾熱衷於電腦,亦頗有造化,只缺少時間,否則必成大事焉!好唱歌,生性膽小,常於空曠外引吭高歌,不敢擾民。
吾雖不才,相貌平平,亦不勤學,排名屢處他人之後,但亦盼成大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吾不苦、不勞、不餓,如何成大器?君不見陽明之事乎?吾卻不肯為碌碌之輩,此生可成功否?將失敗否?文言文自傳2 小生者,何許人也?亦不知其名號,但見其求學於書香高校,受蔭於名師賢(達)人,孜孜以向學,固以小生而號之。性閑靜而隱憂。
待人以隨和,行事以斟酌。不斤斤於得失,不爭爭於屑小。
喜學而樂習者甚,固金經每猜,玉典常求。行事善,人緣佳,固群友以喜生(小生)。
正所謂,悅群友與行遊,樂琴書以消憂。然性亦柔而弱,固行事多仿徨而少決斷,時敗事矣。
重他人之陳見,失壹己之主見,豈不為過歟?為人略偏激,時糾結於凡事而不得開懷者,性之使然也。或曰:閑靜尋學使心悠,怎為他見棄自由?獨行悅己心涅鳳,逍遙遊裏自消憂。
文言文自傳3 帥哥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常以觀星為樂,因以為號焉。
閑靜沈穩,謙虛內斂。好理科,專攻難題;每解壹題,便怡然自得。
居雜亂,父母知其如此,或厲聲而斥之;書籍滿室,無處下足。樸素節儉,曾不揮霍錢財。
思維活躍,反抗權威;開朗樂觀,淡泊明誌,宴如也。常上百度答題,以示才華。
熱愛讀書,自始至終。 贊曰:代筆之人有言:“先天下早飯而早飯,後天下晚飯而晚飯。”
其言茲若中學生乎?挑燈夜讀,以得其分。初中之學生歟?高中之學生歟? 文言文自傳4 悠悠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因讀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創然而泣下”句,感時之好,因以“悠”為號焉! 悠悠生五年,於村中玩耍,忽壹人至,謂其父曰:此女聰慧,若未見《詩》《書》,惜矣……言乞不見。
其父大驚,遂送私塾知詩書矣…… 復豆蔻年華,入中學,師皆愛之。然壹日,悠於課堂酣睡,師指之曰:何於吾課堂酣睡耶?悠從對曰:師之業,吾已爛熟耶,復聽之,亦老生常談也……師搖首,苦笑而去…… 時有好事者聞之,問師曰:先生何故聞其言而搖首,復苦笑去耶 先生對曰:悠悠少聰,博文而強記,此吾嘆服。
然敏而少學,心之不專,吾故搖首也!子不聞,學而時習之乎?前者,悠聞道,今吾復講,其酣睡,復多日,必忘矣,是以吾苦笑而去也……後悠聞其言,乃深知己之不知,遂發奮向學。復三年,入重點中學…… 文言文自傳5 余入世訖今,算來二十二年有余矣。
前六載幼小,後十年寒窗。因資質愚鈍,未曾高中。
不得已,惟背井離鄉。以求謀生也。
時至方今,虛度六輪春秋。好逸惡勞,壹事無成。
實非所宜也!諸如此類之屬。務必慎之!戒之!夫,心無遠慮者.雖如脫韁之駒,任爾馳騁.然.終有力竭之時哉!孟德嘗言:“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彼花甲之年尚有壯誌,況爾年少乎!夫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余當銘感五內,以儆己身。 至若性情,喜詩詞春秋,尚孔孟之道 ,羨古人之胸懷,慕先人之才情。
余雖好之,然豈吾輩之所能望其項背乎?及暇,以絲竹自娛,偶習丹青書法之術。實乃消遣之舉耳,不堪入目者也。
謹以斯文偶記閑情。以慰余心。
文言文自傳6 何去何從,誰人自知?知人易,自知難。天生我材必有用,何處用之,非我所知;偶有知者,亦難脫世之紛擾,碌碌以求生,天賦之才囚於籠篋,日久蒙塵,再無光澤可鑒,茲不悲乎?日來頗有所感,習此道益久,覺心途亦殊,憂從中來,不能自已。
嘆流年似水,十載光陰倏忽而逝;形容委頓,心亦弗安。惑則惑矣,然不得心愛者而適之者,實不得已也。
余本家貧,無以自飽,徒羨二謝之隨心,不為世事所羈;又少太白逸骨,少陵胸襟,實難舍壹飯之食,而求壹詩之雅。第觀今日之所欲所為相決者,實自為之,亦無可怨尤。
吾本俗人,不敢清高以自命;然世風日下,人心委瑣,亦心扉痛徹。既無力以勸勉,復不能自濁以合流,唯潔身忍辱,茍存於暗世,悲夫! 少年時,嘗語友曰:“吾生無大誌,但求耕織自給,閑時書畫絲竹以自娛。
茍得心愛之人偕老此生,當無恨矣!”友默然微哂:“子年幼,豈知世之濁穢。人皆削己媚俗,猶恐不逮,似汝清心自適,不諳世故,將何以立身,吾甚為汝憂!子之謂,癡人說夢而已。”
歷數載,乃識人力之微薄,然友說。而心亦漠然,不復有少年狂放之態。
穿流人海之中,茍安鬥室之內,埋首故紙堆中,徒令雙鬢染銀絲,空空然其何迂耶!因心自囚,障目濁世,實則避也。 然則,余心中自有壹紅日在,照於前途;亦甚有所望,猶不負少年之誌。
作繭自縛者,避則避矣,然終有破。
4. 多讀自工文言文翻譯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雲:”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壹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之,故尤有味。
翻譯如下:
近年來孫莘老結識歐陽修,曾經乘機問他怎樣才能寫好文章。歐陽修回答說:“沒有其它辦法,只有勤奮讀書而且多動筆,自然就會寫好;世人的弊病在於寫作太少,又懶於讀書,寫出壹篇,就想超過別人,像這樣很少有能寫得好的。文章的缺點不需要別人指出,只要寫多了,自己就能發現的。”歐公是拿自己的切身經驗來說,所以尤其有味。
5. 文言文版自我介紹500字小子不才,巴蜀人士也.姓賴,字柵杉,生於丙子年,於世虛度十五春秋是也.吾之雙親,操勞半世,身體康健,家之大幸.吾乃家中獨子,性溫和.幽默,嫻靜少言,誠以待人,雖貌不及徐公,才不及孔明.然好讀國學,尤好運動.吾性情中人者,為人謹慎,喜交天下才俊佳人也.
吾自幼長於城市,六歲入學堂(小學),敏而好學,是為父母先生之喜好.年十二有余(初中),嗜文,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誌.吾天生文采,揮筆潑墨,暢敘幽情,發自心聲,投諸筆端,每每以眾人圍觀為喜. 後因散惰頑甚,未能熟讀聖賢之書,以至學識淺薄,泯然眾人也.哀哉!
“*******,壹遇風雲便化龍”,吾深知男兒立於天地間,需有番作為,遂好政事,務求會意,每至精彩之處,全然廢寢.雖無仲尼墨翟之賢,無管仲伯夷之能,無王勃曹植之才,然吾有堅毅之心,青雲之誌,醇厚之情,亦有敢於創新之意識,然天下能人誌士何其多矣!故而隱居於民間,伏案而修習先秦諸子、儒道釋等百家學說,以中為體,西學為用,以待機遇.
嗟乎!吾感天地之廣大,歲月之蹉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物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人生之事變幻無窮,如縹緲之煙波,時有時無,若隱若現.參天地兮,得生命之規律,萬事皆順自然之理,應天地之道.望諸君亦能得己之道,順之以理,樂福天命復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