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抱怨朋友圈像雞肋。他無聊的時候想用它來打發時間,但是壹打開,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會讓他心煩意亂,但是如果不打開,小紅點會讓他的內心更加煩躁。
後來他想:為什麽不幹脆關掉?
像小D這樣,有意識的少發好友,甚至關閉好友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
前段時間有內幕消息稱,微信正在測試壹個新功能:不常聯系的朋友。其中有三個標準:“半年內沒有單獨聊天,沒有和* * * *的小團體,半年內沒有回復他(她)的朋友圈”,幫妳篩選微信不常聯系的好友,壹鍵刪除。
很多人對這個新功能持保留態度,認為微信是在暗中定義自己的朋友圈,會刪除那些隱藏的或潛在的好友。
但事實上,什麽是好朋友呢?
妳已經半年沒說過壹句話了。妳們還是朋友嗎?
相反,我覺得這個新功能可能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小D這種人的煩惱。
我們沈迷手機,戒不掉朋友圈。最明智的做法是,抓住機會給我們的朋友圈放個假。
還不如主動失去終究會失去的東西。
有數據統計,微信10%是家人,40%是同事同學,50%是陌生人。
朋友的定義應該是親密的關系。但是當妳的朋友圈裏躺著那麽多陌生人的時候,朋友圈早就變質了,變成了八卦圈、代購圈、自拍圈、健康圈...
沒有情感交流,只有各取所需,失去了朋友的本義。
朋友圈裏的朋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還是最陌生的熟人?
現在是社交媒體的時代。中國有微信,國外有臉書。
鑒於臉書的影響,國外的研究數據已經表明,使用臉書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指數。
《洛杉磯時報》發表了壹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社交網絡中的朋友越多,人們就越容易煩躁。用的時間越長,人的幸福指數就會越低。
表面上看,社交媒體為我們的即時聯系和社交需求提供了更豐富、更直接的資源,但實際上,它並不利於提升幸福指數,反而還會帶來負面情緒。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早在1978就做了壹個預言:人除了知情權,還應該有不知情權,後者的價值要大得多。
我們在朋友圈不開心,是因為知道的太多了。
妳被迫加班吃盒飯,他在島上度假;妳不修邊幅的換尿布,晚上弄個寶寶,他笑得像花壹樣在跑步機上曬馬甲線;妳端著壹碗泡面,他幹了壹桌子小龍蝦;妳終於攢夠了旅行的錢,他也成了人生贏家。
在壹個虛假繁榮的朋友圈裏,別人都是快樂的,輕松的,隨意的,只有自己是最痛苦的。
太多的“正面”信息變成了影響妳的“負面”信息,每天鋪天蓋地。這輩子過得太久了,難怪妳會抑郁。
很多人聲稱自己朋友多,資源廣,動不動就有幾千個朋友,達到5000的上限。
社會上還有壹些人相信“七定律”,這是美國壹位心理學家提出的,即每個人可以通過六個中介認識世界上任何第七個人。
但實際上,就算妳想盡辦法通過層層關系去接觸壹個大V,他對妳來說除了是他朋友圈裏的偷窺狂,止步於山頂之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他沒時間和妳聊天,也沒時間聽妳的心事。不是方式不同不配合,而是立場不同的人,溝通不在壹個層次上。
他的時間很貴,妳只有練到同等水平才能負擔得起。
社會學上,也有著名的“150定律”。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1990年代提出,人類智力允許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為148,四舍五入後約為150。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也叫“鄧巴數”。
換句話說,有效社交的人數最多應該在100人以上。超過這個數,就是臉盲社交,也就是沒用的社交。
在沒有社交媒體之前,我們的社交範圍基本都在這個範圍內。所以那時候社交就是交朋友,大概三五個朋友來往,就是親密關系的維護。
而朋友圈裏的社交,很多都是沒有感情基礎的關系。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所以別傻了。通訊錄裏成千上萬的人只是通訊錄。不壹定是妳的朋友,更不壹定是妳和朋友的親密關系。
妳想刪除什麽樣的朋友?
比如昨晚,我在睡覺的時候,突然壹個陌生的頭像發來壹條信息:請喜歡我的文章,轉發壹下。
擡頭壹看,我和他最後壹次聯系還是:“妳加了xx,現在可以開始聊天了。”
時間顯示是幾個月前,我都不記得他在哪個組了。
我無語了。而像這樣,只有妳喜歡代購,妳才會想到妳的僵屍朋友。在大家的朋友圈裏,妳抓到了很多,而不是幾個。
他們要麽假裝沈默,但他們壹出現,絕對是以舉手之勞的名義在找妳。久而久之,妳的註意力和時間就浪費在這些可有可無的“朋友”身上,消耗妳,影響妳的心情。
《新周刊》曾發表文章《滾蛋!朋友圈”,討論了朋友圈。
“生活中所有的卑鄙、束縛和尷尬,似乎都被切割掉了,剩下的是生活的局部真實,”文章說。
敬而遠之的領導,點頭之交的同事,久不聯系的親人,見過壹次面的朋友,是戀人的同學,甚至是水果攤的大姐,快遞員的小弟……這個叫“朋友圈”的地方越來越擴大了妳“朋友”的外延,但朋友越多,妳越覺得孤獨。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但是提高效率後節省下來的很大壹部分精力還是消耗在互聯網上。
吳曉波說,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如何把精力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
古龍說: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江湖。
無論是微信還是臉書,朋友圈都是壹個人的圈子。在虛構和事實中不斷變化,本身就是壹個江湖。
生活在江湖,離不開社交,而朋友圈是社交生活的壹部分,我們這些群居的人也離不開它。
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使用它。
首先,從我做起,成為壹個能給別人營養的人。
朋友圈存在太多自戀和功利的人,會讓社交功能簡單的朋友圈魚龍混雜。
如果每個人都能多壹些同理心,從我做起,在發朋友圈前三思,想想這個推送會給妳的朋友帶來什麽樣的印象和意義,那麽無效的社交肯定會減少很多。
朋友圈本該是妳的地盤。充滿戲劇性的人當然可以繼續演下去,但不管是以什麽形式存在,別忘了我們作為朋友,應該是壹個能為別人提供養分的人,而不是被對方消耗的人。
其次,重新整理朋友圈,建立群,刪除那些不必要的聯系人。
以前我們的社交都是靠名片。現在,不再需要紙質名片了。都存在於朋友圈。定期整理朋友圈的通訊錄,相當於把我們的名片盒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來。當妳需要的時候,它可以隨時成為妳的資源,精準的幫助妳。
騰訊與時俱進的努力顯而易見,從好友的分組顯示,好友的隱形,“只顯示好友三天”到“壹鍵刪除不常聯系的好友”。
朋友圈的人生哲學需要理解,如何合理利用,玩轉,是妳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借用知乎的壹句話:社會本身就是由這個圈子和那個圈子組成的。不管是朋友圈還是仇人圈,做好自己,不要圈自己。
人生脫離,始於朋友圈。
願妳我都在朋友圈過得好。
安琪拉選集推薦:
女性成長?熱辣的選秀勵誌情感?人物八卦親子育兒媽媽通過安吉拉環遊世界
安吉拉過去的精彩文章:
不需要壹個月花三萬塊錢享受假期,也不需要被王者榮耀迷住。
不管有沒有錢,妳都可以過得很奢侈。
蔡康永:我要多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成功人士需要全程“睡眠”。
女人比金錢更有價值。
我們的善良去了哪裏?
前半生:女人會不會“控制”壹個男人,決定婚姻的幸福?
美好的愛情,深情但不依賴
成熟的人,這樣處理和前任的關系。
放慢生活的腳步,妳可以走得更快。
歡樂頌2:所有沒有界限感的愛都會走向傷害。
社會浮躁,讀書的意義何在?
壹個從小缺愛的人是什麽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