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字***有10畫,筆畫順序為:橫、橫、豎、提、點、撇、橫、橫、豎、橫。
第四畫要註意,很容易寫成橫,我自己就經常犯這個錯誤。
班字是壹個常用字,拼音為:bān。
班(拼音:bān)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以刀分玉,意為將玉壹分為二,以作信物。由分離,又引申出分發、排列、鋪開等意義,也可作名詞,引申為位次、等級之義,又作軍隊或單位的組織名稱。
解釋
1、壹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2、工作或學習的組織:班組、班級、領班。
3、軍隊編制中的基層單位,在“排”以下。
4、工作按時間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場所:早班、下班、值班。
5、定時開行(xíng)的:班車、班機、班期。
6、量詞(a用於人群,如“這班人真能幹”;b用於定時開行的交通運輸工具,如“他搭下壹班飛機走”)。
7、調回或調動(軍隊):班師、班兵。
8、古同“斑”,雜色。
9、姓。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班;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6。
《廣韻》布還切。《集韻》《韻會》《正韻》逋還切,竝音頒。《書·堯典》:班瑞於群後。
又《爾雅·釋言》:班,賦也。註:謂布與。《書·洪範》: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彜。傳:賦宗廟彜器酒罇賜諸侯。《左傳·襄二十六年》:班荊相與食。註:班,布也。《公羊傳·僖三十壹年》: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於諸侯。
又《博雅》:班,秩序也。《左傳·文六年》: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註:班,位也。
又《集韻》:次也。《左傳·桓六年》: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註:班,次也。
又《集韻》:別也。《左傳·襄十八年》:有班馬之聲。註:班,別也。夜遁馬不相見,故作離別聲也。
又徧也。《晉語》:車班外內,順以訓之。註:班,徧也。
又揚子《方言》:班,徹列也。北燕曰班,東齊曰徹。《易·屯卦》:乘馬班如。疏:六四應初,故乘馬也。慮二妨已路,故初時班如旋也。《書·大禹謨》:班師振旅。
又雜色也。《禮·王制》:班白者不提挈。註:雜色曰班。
又班班,車聲。《後漢·五行誌》:車班班入河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