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請問各位老鳥有關國際音標的問題

請問各位老鳥有關國際音標的問題

請參照如下資料,希望對妳有用

英語教程(包括U魚教程的很多地方)不僅教程用的英語,更重要的壹個問題是,它都是以印歐語系的語言(主要是現代西歐北歐語)為例證,這對漢藏語系的人來說,要理解是困難的。現在國內普遍學習的印歐語系的語言就是英語,但英語的例證,不足以說明昆雅語的發音特征,因為托爾金也不是以英語為本源來創造精靈語的。同時,即使英語裏有的音,學了英語的國人也大多不見得真的發音準確,往往將壹些現代漢語或他(她)的方言裏沒有的音當作自己口語裏的近似音,或者有些人模仿能力很強發音倒也準確,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給別人解釋的時候還是解釋錯了。還有那些學過諸如法語德語的國人,也大多如此。

其實未必是國人使然,托爾金自己作為壹個語言學家,精通多門印歐語,但他寫下的理論是壹回事,讓他來發音,只要是英語裏沒有的音,他也很難發準確。靠模仿他的壹些發音記錄,也不壹定是正確的。語言是習慣,語音是習慣形成的心理語音,習慣壹但養成是幾乎很難修改的。

同時,昆雅語裏的好些語音,在說英語的人來講是很困難,根據理論推導的話,我卻發現它們倒可以完全等同漢語裏的壹些語音。

所以,我認為非常有必要以說漢語人的角度來重寫昆雅語音教程,對那些漢語裏沒有的音,至少從理論上提醒大家發音的區別,從而達到發音更近似(盡管要準確不容易)的效果。而那些漢語裏有英語裏沒有所以英語教程說得很混亂的音,將其明確提出,就可以說得十分標準了,否則被英語教程弄昏了頭,能發好的音反而發走樣,確實讓人遺憾。

其次我對現有的U魚的中文教程發音描述,有壹些不贊同的意見,覺得有必要作出修訂,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歡迎大家討論。下面是我對U魚的教程的修訂提要:

1、語音是個很有規律的系統,U魚的教程是按字母序來排列的,便於檢索而不便於學習,所以我對系統加以了說明,特別在輔音問題上,我改變了排列順序,是以發音方法而不是字母來排序。

2、元音系統應以長音為基準,通過長音認識短音,而不是先說短音再說長音。

3、長元音é我不同意U魚的擬音和描述,長元音ó我不同意她的描述。短元音基本同意她的描述,但擬音在細節問題上有壹些不太同意U魚的意見。

4、雙元音加了壹些描述。

5、分音符的問題我放在後面專門講音節的部分講,分音符的作用我認為U魚說得雖然不錯但是不夠準確和完善。

6、U魚的單輔音的部分,摻雜了幾個昆雅所無只見於辛達的輔音,具體有:ch、dh、ph。又有輔音叢錯誤列入其中,具體有hl、hr、ng,這些我都刪去了(輔音叢改在後面專門敘述)。還有壹些沒有列出的,我都加了進去。

7、輔音的不送氣和送氣、清和濁問題U魚沒有系統的說明,於是沒有說明t、p、c(k)是不送氣音(即對應為漢語拼音中的bㄅ、dㄉ、gㄍ),而認為其是送氣音。另外我增加了用現代漢語近似地模擬清濁對立的壹點兒建議。

8、昆雅裏普遍的所謂“輔音腭化、唇化”問題(即ty、ly、ny、hy、ry、qu(kw)、gw、hw),U魚沒有說明,說明了的hw的描述錯了,ty把元音/u:/混了進來,有些音沒列出來,我加以了補充。同時我認為這兩個問題和半元音(即y、w)的問題是壹致的,所以壹起作了說明。

9、h只有到第三紀受其他語言影響才在獨用時變成了英語中的h的發音,而它的“正音”確實是德語bach、acht中的h,同時也就是漢語拼音裏的hㄏ(漢語之hㄏ和英語之h是兩個不壹樣的音,切記)。

10、音節重音的問題,個人覺得U魚說得過於簡略,而且覺得這句話“詞裏如果有個長元音或者詞尾有個輔音來結尾的就是長音節詞,兩者皆無的就被稱為短音節詞。長音節詞就在倒數第二個音節重讀,而短音節詞則在倒數第三個重讀”不通,說明得很奇怪,所以重新寫過。

具體的內容將在下面說明,本文因是“正”,所以更重要的文字是在具體擬音和描述前的語音學理論說明,相關昆雅語發音的推論在這個部分,要精確發音個人以為如沒怎麽學過語音學的人還是該先看看理論部分比較好。當然,和U魚的不同意見的原因也集中在這裏了,盼望大家討論指正。

又及,為了使用方便,在提到漢語發音時,即有大陸地區通用的羅馬字母拼音,也有臺灣地區通用的相應的註音字母。

特別感謝雪鷹姐姐提供有關上海話的發音資料。

若要查閱方便,可看稍後就會發表的本文的對應篇“昆雅語音略說”,基本上只有具體擬音和描述。

壹、元音

定義:發音時氣流不受阻礙發出的音,波形呈現規律性變化,與物理學中所說的“樂音”壹致。漢語中的aㄚ、oㄛ、eㄜ、iㄧ、uㄨ、üㄩ,英語中的a、e、i、o、u,都是元音。

元音有單元音和復元音之分,簡單而言,單元音就是壹個元音,復元音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元音結合而成的元音。同時,單元音常常還有用長短不同來區分語言的,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單元音:單元音是元音的基礎,先來看單個元音發音的規則。

元音發音時不用阻塞氣流,因此發音規則的描述相應比較簡單。主要是和口型及舌位有關。口型包括嘴巴張開的大小程度和嘴唇圓與不圓(傳統的音韻學則形容為“合口”和“開口”)的問題,舌位主要是舌頭往前頂還是往後頂的問題(盡管還有壹個舌頭擡高壓低的問題,但是舌位的高低其實是受開口大小控制的)。舉例說明:發a時嘴巴張得最大(同時舌頭自然壓得最低),舌頭向後靠(尤其是和ng連用發ang時),嘴唇不圓(開口)。發i時嘴巴變成了壹條縫(同時舌頭自然擡得高),舌頭盡量往前頂,嘴唇不圓(開口)。發u時嘴巴變成壹條縫(同時舌頭自然擡得高),舌頭盡量往後靠,嘴唇圓(合口)。

又及,上面提到的三個單元音a、i、u,就是嘴巴張得最大(a)和最小(i,u),舌頭最靠(i)前和最靠後(u),嘴唇不圓(a,i)和圓(u)的極點,所以在所有語言中,這三個單元音是最常見的。也就是說,幾乎人類的所有語言都會有這三個單元音a、i、u。

註:但a的情況較復雜些,其舌位的前後往往和前後的其他音有關,如漢語中,anㄢ(安)的a舌位靠前,獨立的aㄚ(啊)舌位居中,angㄤ(昂)的a舌位靠後,漢語英語都不分辨這三個a的不同,但是在考慮昆雅的短元音a時我認為正是對這三個a的區別形成了昆雅語長音á 和短音a的不同。

復元音:兩個或兩個以上元音“組合”發音。及壹次振動聲帶時口型變化兩次和兩次以上。漢語中的aiㄞ、eiㄟ、aoㄠ、iaㄧㄚ、ieㄧㄝ、ouㄡ、uaㄨㄚ、uoㄨㄛ、iaoㄧㄠ(拼音方案中通常寫作yao)、iouㄧㄡ(拼音方案通常簡寫作iu)、uaiㄨㄞ、ueiㄨㄟ(簡寫作ui)、üeㄩㄝ都是復元音。

這裏需要分辨復元音和幾個單元音並列的問題,復元音並不是單純地兩三個單元音排列在壹起。請看下面的例子。

英語中的ruin(毀滅)裏有ui這樣的並列,然而我們知道那是ru-in兩個音節的元音,ui在英語裏根本不是個雙元音。還有比如liar(說謊者),看音標的話是/ 'lai?/,乍壹看象個三元音,實際上是兩個音節lai和?的拼合,只有壹個雙元音和壹個單元音而已,英語裏並沒有三元音。

要言之,復元音是在壹次聲帶振動時口型快速連續的變化兩次或兩次以上(所以復元音還有個名稱叫“滑音”,仿佛從壹種口型連續滑動到另壹種口型)。而簡單的元音排列是兩次或兩次以上振動聲帶,每次振動聲帶口型只有壹種。聽覺上而言,復元音是“壹個音”,只不過這“壹個音”的變化比單元音更微妙,而簡單的元音排列是兩個和三個以上分離的音。

註:復元音的問題,很多英語教材裏就在亂寫,什麽英語也有三元音的,把單純的元音排列和復元音的概念搞混了,因此在這裏特別說明壹下。

長短元音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壹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人們在有關的概念上常常是不清楚的,以為長短元音就是“發音時間長短”的區別,這是很不全面的認識。

第壹,長短元音裏,往往長元音才是發音的基礎,所以要討論發音,應以長元音為標準,然後再拿短元音和長元音比較。我看U魚的教程,在這壹點上恰恰是做反了,所以這裏特別說說。

第二,短元音往往並非僅是“長元音發音時間縮短”,而是短元音發音時開口比長元音略大或者舌位略靠後造成的。只有壹個例外,就是開口最大的a,英語裏和它在聽感上相似而時間感覺也比較“短”的短元音是開口比它略小的 / ? / 或 / Q /。

舉個例子,英語裏長音“/ i: /”確實是是國際音標裏的/ i /加長了壹點兒,也就是漢語拼音裏的i(衣)把發音時間加長壹點兒。這個音的開口,前面提到過,是最小的壹個元音。於是英語裏的短音/ i /就開口不足,嘴巴張得略大了壹點,從而在國際音標裏的實際音質是/ I /。在聽感上,我們會覺得英語的短音i聽上去更象 / e /,因為 / e / 正是寬式國際音標裏開口略大於 / i / 而其他都壹樣的音。再如,英語裏的長音 / ?: /,它就是國際音標裏的 / ? /加長,而它的短元音開口比它略大,查下去是壹個開口和a壹樣大的音,音標記著 / ? /(壹個倒著寫的ɑ)。這個音和a的唯壹區別是,發a時嘴唇展開,發 / ? / 時嘴唇要撮圓。

有關短元音的準確音標,請不要看壹些比較老的字典,推薦去看朗文的各新版字典,妳就會發現以前的簡單的“/ i: / 、 / i /”和“/ ?: /、/ ? /”這樣的對寫的音標已經被 “/ i: / 、 / I / ”和“/ ?: /、/ ? /”取代了。

昆雅語的元音

昆雅語有長6短6***12個單元音:á、é、í、ó、ú 和 a、e、i、o、u ,如果要粗略地用漢語來表識其讀音且不計長短元音之別,大約就可以讀作“啊、誒、衣、哦、屋”。

á/A:/ 和 a/ a / :á 和a的問題英文教程的作者覺得短音a很難形容,我考慮了很久,參照英文作者的描述(如西班牙語中的a就是短元音a),最後我認為,長元音a正是漢語裏的“aㄚ(啊)”加長,即漢語獨發“啊”時情況。而短元音a是我們發“anㄢ(安)”中的a的發音。有些漢語方言區的人鼻音不重(比如我的家鄉話成都話),發“安”時常常不帶後鼻音,這樣講出來就很象昆雅中的短元音a了,唯壹還有點兒區別就是發音時間盡量短促。這個音,可能很多人覺得和英語的“a/Q/”非常相似,英語教程的作者也這麽形容,說它是壹個介於“英語的(f)a(ther)和英語(c)a(t)之間”的音。我這裏用比較嚴格的國際音標來標寫,以示它們的區別。

é/I:/ 和 e/e/ :é 被形容成介於 / e / 和 / i / 之間的壹個元音,其實,它們之間的元音就應該是前面提到的英語裏的短元音 i / I /(註意音標裏大小寫表示的音可不壹樣),惟其發音時間要拖長壹些。而 e 作為短元音,遵循前面所講的原則,短元音開口應較大,自然地就落到了 / e / 的位置上,這個音我們很熟悉了,英語裏非常常見,諸如end、set等等中的e。至於漢語,要註意的是漢拼音裏單獨的eㄜ是個“鵝”的音,國際音標其實是 / F /,只有在諸如“ie(葉)ㄧㄝ”的復元音裏才有真正的 /e/ 。

í/i:/ 和 i/i/ :í 不用說也是簡單的,音標是 /i:/,發音正如漢語裏的“iㄧ(衣)”加長。i 卻讓人犯難了,托爾金曾把它直接描述為開口較大的英語裏的短元音 i (理論上也本該如此),但出現的問題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那就是這個音和前面提到的é /I:/ 發音重合了,這顯然是很有些荒謬的。後來托爾金作了修改,強調該音依舊要“發音完全到位”,也就是說和長音 í 確乎然只有時間長短上的差異。個人的意見是,為了有區別效果,大概發長音í 時會特別有意地拖長此音,以此來和短音 i 區別。

ó/o:/ 和 o/?/ :ó 對說漢語的人來說其實是相當簡單的壹個音,那就是漢語拼音中的“oㄛ(哦)”加長。在英語教程裏,對它的描述是“壹個介於 /?/ 和 /u/ 之間的音”,也就是 /o/,只是英語裏沒有 /o/ 這個元音,倒是漢語裏有,因此就我們就方便多了。那麽,按我們前面說的原則,短元音 o 的音標就應該是比 /o/ 開口略大的音,音標圖上就可以查出是我們不陌生的 /?/。但是這裏有壹個問題,那就是托爾金強調該音比 /?/ 開口還要大些,那這個音變成英語裏o的短元音 /?/ 了,開口和漢語的a壹樣大,但是要把嘴唇撮圓了來發,聽著還真有些象拼音裏的aㄚ。所以能準確地發英語單詞裏的 dog、pot 等的音,發昆雅的短元音 o 是很簡單的

註:不過話說回來,我聽過很多中國人發這個音都有問題,把它發得象漢語拼音裏的“oㄛ(哦)”壹樣。

ú /u:/ 和 u/U/ :頂簡單的壹對音,壹個就是英語裏的長元音/u:/,漢語的“uㄩ(屋)”加長,另壹個就是英語裏的短元音。英語教程裏形容它應該比長元音“圓壹點兒”,其實呢,這正是嚴格意義上的英語短元音,壹個比 /u/ 開口略大的音,國際音標就寫作 /U/,仔細看看得出來它是壹個倒寫的希臘字母Ω。註意這個音接近漢語拼音中的“oㄛ(哦)”,聽感上也是如此,口型上看著比 /u/ 就更圓些。能準確地發英語單詞裏的 put、could 等的音,發昆雅的短元音 u 是很簡單的。

註:同樣的,很多中國人發這個音還是有問題,把它發得很英語裏的長元音 /u/ 壹樣了。

昆雅語雙元音

六個,即ai, au, eu, iu, oi, ui。了解了單元音後再看這些雙元音,倒是比較簡單,這裏先引用U魚的教程裏的話“Quenya的這六個雙元音重音均在第壹個元音,而連讀滑過第二個元音。不過從第三紀開始,iu 的讀音重音在第二個元音上,也就是滑過輕讀的i 而重讀u ”,所謂“滑過”,前面已經辨析了,就是在壹次聲帶振動中口型變動兩次,第壹次和前壹個元音的口型相似,第二次和後壹個元音的口型相似,中間的變化過程必須是平滑的。但請註意,雙元音因為發音時間有限,前後兩次口型變化的時間必須短促,這並不以為著必然的是短元音的口型在做拼合,具體該怎麽發在現實語言中要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至於托爾金所造的精靈語,我們就直接看他給出的描述。

ai/ai/ :英語教程裏說等同於“aisle/ail/”中的“/ai/”,即漢語中的雙元音“aiㄞ(愛)”。

au/au/ :英語教程裏說等同於“cow/kau/”中的“/au/”,即漢語中的雙元音“aoㄠ(奧)”(註:漢語拼音寫出的雙元音aoㄠ,其國際音標應為/au/)。

eu/?u/ :英語教程裏說極近似於“so/s?u/”中的“/?u/”,即漢語中的雙元音“ouㄡ(歐)”(註:漢語拼音寫出的雙元音ouㄡ,其國際音標應為/?u/)。只是第壹次口型時應該做得象/e/,所以初發音時開口還要小壹點兒,舌位靠前壹點兒。

iu/ju:/:英語教程裏說等同於“yule/ju:l/”中的“/ju:/”,這個音請註意了,因為漢語裏沒有相似的音。這裏只能說說口型,/j/其實是很近似於/i/的半元音y(國際音標也可以寫作/y/,半元音的問題後面說輔音時還會專講),因此開始的口型類似於/i/,開口極小,比發/i/時還小,然後嘴唇撮圓,嘴巴張大壹點點,舌頭往後滑,形成/u/的音。

oi/?i/ :英語教程裏說等同於“toy/t?i/”中的“/?i/”,漢語裏沒有相似的發音。其口型是,先開口比自然狀態略大壹點兒,舌位靠後,嘴唇撮圓,然後嘴唇壹面展開壹面收到最小,舌頭也往前頂到最前。

ui/ui/ :英語教程的作者在英語和印歐語裏似乎都沒有找到可以對應的音,所以花了很大力氣來描述。這個先“u”後“i”的雙元音在漢語裏似乎有個近似的音,那就是漢語拼音裏的“uiㄨㄟ(為)”,然而特別要請大家註意的是,漢語拼音之“uiㄨㄟ”的國際音標應該是“/uei/”,壹個三元音,因此精靈語的“dui”其實並不是“對”,但聽上去妳會覺得音很相近。區別就在於,/uei/ 中間還有個/e/的口型過渡,/e/開口較大,而單有/u/和/i/的口型的話,它們開口都是最小的,妳會覺得/ui/比/uei/要“扁壹些”,發音“不夠圓滿”。至於口型過渡,則是開口到最小,舌頭放在最後,嘴唇撮圓,然後嘴唇慢慢展開,舌頭往後移。特別註意重音和壹般雙元音不同,是先輕後重,換成漢語最好用二聲聲調來念就象了。

二、輔音

第壹句就是要提醒元音在語音中占優勢地位的說漢語的人,千萬千萬不要小看輔音的問題,對待輔音要非常小心,因為比起元音來,輔音的發音規則更復雜,輔音本身的數量也更多,輔音也比元音難掌握,稍壹不留心就會出錯或者弄昏頭。盡管昆雅語裏有好些音可以用英語中的音直接對應,但實際上是很多中國人在發英語輔音時就有許多誤解(汗,但是好象元音也不能算了解得很清楚)。因此以下先講輔音的發音規則,可能顯得非常煩瑣,但請耐心先看了再看後面的具體分析,切記切記。

定義:發音時氣流受阻礙發出的音,波形呈現不規律地變化,與物理學中所說的“噪音”壹致。漢語中的所有聲母再加上韻母中用來做韻尾的“前鼻音nㄋ,後鼻音ng”,都是輔音。

輔音的發音規則:涉及到兩個問題:發音部位、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在我們理解輔音的定義時要註意到壹個問題,既然發輔音時要讓氣流受到阻礙,那麽妳就得讓什麽東西去阻礙氣流,能夠阻礙氣流的無疑是我們嘴巴裏能活動的部分,即唇、齒、舌、小舌、喉頭。唇、齒活動不多,主要是連在下顎上隨嘴巴的開合運動。舌頭最靈活,絕大部分輔音就靠它前堵後堵來發音了。小舌就是口腔後面那個懸垂體,自己不能動,除非有氣流來“振動”它。喉頭壹般是不能動的,不過喉頭上的骨頭是軟骨,因此肌肉的收縮可以讓它略作擠壓,從而發出幾個對說漢語的人來說很有點兒“痛苦”的擠喉音。以下是各發音部位簡介。

雙唇:上下唇湊在壹起阻礙氣流,漢語拼音中的bㄅ、pㄆ、mㄇ。

唇齒:上齒咬著下唇阻礙氣流,漢語拼音中的fㄈ。

齒間:舌尖從兩齒間伸出,上下齒咬著舌頭(咳,當然不是用力狠咬,就是做出咬的樣子而已)阻礙氣流。漢語裏沒這種音,英語裏卻用,就是“/θ/(three中的th)”和“/?/(this中的th)”,昆雅語沒這個音,辛達語卻有,因此不要忽略。說漢語的人常把它們發錯,不把舌頭伸出來,發成了漢語拼音中的“sㄙ、rㄖ”之類的音。剛開始學發這兩個音的人,就算妳伸得太過分象吊死鬼,也比不伸好哦^^,慢慢就習慣了嘛。

舌尖前(中):齒背舌尖,舌尖抵住上齒(極個別時是下齒)的背面。漢語拼音中的dㄉ、tㄊ、nㄋ、lㄌ和zㄗ、cㄘ、sㄙ。註意英語中的s和漢語的sㄙ雖然幾乎壹樣,但漢語中的sㄙ舌尖抵的是上齒背,英語中的s舌尖抵的是下齒背。

舌尖後:上齒齦舌尖,舌尖抵住上齒齒齦。漢語拼音中的卷舌音zhㄓ、chㄔ、shㄕ和rㄖ。

舌葉音:昆雅語中沒有這類音,但英語裏有很多,而說漢語的人很難發好這些音,下面的文字說明之針對英語正音而言,是順便的題外話,文字較多,可以略去不看。

上齒齦舌葉,請註意舌葉的概念,舌葉是指舌尖後面壹點兒兩側的部分。英語裏有幾個舌葉音就是“/dZ/(jack的j)”、“/tS/(check中的ch)”、“/S/(share中的sh)”、“/tr/(destroy中的tr)”和“/dr/(dragon中的dr)”,而這幾個音,中國人經常發不好,把它們發成相近的漢語拼音中的“jㄐ、qㄑ、xㄒ、chㄔ、zhㄓ”。拋開其他不說,首先發音部位就不對。但舌葉這個發音部位對中國人來說感覺很難,因為它是要求舌尖後面兩側的部位與齒齦接觸,而中間那部分舌頭要凹陷下去。其實呢,發好這幾個音要註意的是口型。請看下面的截圖,註意截圖中萊戈拉斯的口型,他正在念“destroy”。很有些奇特的,他的嘴巴撅成了壹個有點兒方的形狀。然後妳可以去看鏡子。當妳發“jㄐ、qㄑ、xㄒ”時,妳的嘴唇在往後拉並沒有撅起來,所以就不對。正確的做法就是象萊戈拉斯那樣把嘴唇撅起來,自然妳的舌頭兩邊就翹起和齒齦抵在壹起了。

舌面前(中):硬腭舌面前,舌頭除了舌尖壹點都是舌面,舌面的前部擡起來抵住口腔上方的硬腭。漢語拼音中的jㄐ、qㄑ、xㄒ。

舌面後(舌根):軟腭舌面後,舌面後俗稱舌根,舌根和軟腭抵在壹起。漢語拼音中的 gㄍ、kㄎ、hㄏ。

小舌音:小舌舌面後,舌根去和小舌抵在壹起。漢語英語裏都沒有這部分的音,昆雅也沒有,下面的說明文字可以略過不看。

可以從舌根音去推導,即發舌根音時,舌頭還要用力“往後扯”,這樣就能和小舌抵在壹起,剛開始學這個音的中國人會覺得很痛苦,習慣了就好。順便說個題外話,其實漢語裏的舌根音的壹部分很可能就是從小舌音發展過來的。英語裏也有個小舌音的拼寫“遺跡”,那就是“queen”裏的“qu”,不過現代已經變成發音相應不那麽費力的舌根音“kw”了(輔音發音從後往前推移是語言總的變化趨勢,口腔後部不怎麽靈活的舌根小舌喉部的發音在慢慢消失,而口腔中前部靈活的舌頭的作用越來越大)。

喉壁音:擠喉音本音漢語英語裏沒有,精靈語也提不到它們。以下文字可略過不看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音,喉部(主要是喉頭咽腔)的肌肉努力收縮,能讓環狀軟骨構成的喉頭收緊,並抽空裏面的空氣,然後忽然放開,這時候也不是通常發氣出音,而是吸氣,氣流倒灌進本來抽緊的喉頭(請想象給輪胎打氣的效果),從而發出聲音,

喉音:口腔自然打開,喉頭略縮緊(不用象喉壁音那麽緊)發音。小心註意,這裏有壹個被很多人“誤會”了的音,昆雅裏也會提到這個音的問題。本音就是英語裏的“h/h/”正是這裏的音,而很多中國人以為它是漢語拼音裏的舌面後(舌根)音“hㄏ/x/”。看看國際音標就知道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音。漢語裏發舌根音,如前所述,那是舌頭根部要緊張要和軟腭抵在壹起,而英語裏發喉音,舌頭根部千萬千萬不要緊張,要放松,聲音要“從喉嚨裏發出來”,聽感上會覺得更低沈。

發音方法:發音部位就是我們用什麽部分去阻礙氣流,而發音方法就是阻礙氣流後我們怎麽樣讓氣流發音了。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又涉及三個小問題:阻礙方式、清濁、送氣不送氣。

阻礙方式:塞(爆破)、塞擦、擦、鼻、邊、邊擦、顫、閃

塞(爆破)音:先把氣流完全隔斷,然後突然大大打開讓氣流“蹦”出來。漢語裏的bㄅ、pㄆ、dㄉ、tㄊ、gㄍ、kㄎ就是塞音。如bㄅ、pㄆ是雙唇塞音,即雙唇閉攏後突然大大打開。Dㄉ、tㄊ是舌尖前(中)塞音,gㄍ、kㄎ是舌根塞音。

塞擦音:先把氣流完全隔斷,然後突然小小打開,先有點兒“蹦”出來的感覺,然後因為打開的通道太小,氣流就“擦”著發音器官“擦”出來。漢語裏有舌尖前(中)塞擦音zㄗ、cㄘ,舌尖後塞擦音zhㄓ、chㄔ,舌面前塞擦音jㄐ、qㄑ。

擦音:壹直保留壹個小小的氣流通道,氣流就壹直“擦”著發音器官“擦”出來。漢語裏有唇齒擦音fㄈ,舌尖前(中)擦音sㄙ,舌尖後擦音shㄕ、rㄖ,舌面前擦音xㄒ,舌面後(舌根)擦音hㄏ。

鼻音:發音時鼻腔通道打開,氣流不僅從口腔出來,也從鼻腔出來,甚至有時候就只從鼻腔出來。漢語裏有雙唇鼻音mㄇ,舌尖前(中)鼻音nㄋ,和舌面後(舌根)鼻音ng(為了書寫方便,拼音ng兩個字母代表的其實是壹個音,這不用多說明了吧)。

邊音:發音時發音部位抵在某個地方(壹般是舌尖前、後,還有小舌),因為舌頭兩邊也有空隙,如果讓氣流從舌頭兩邊的空隙流出去,那就是邊音了。漢語裏有舌尖前(中)邊音lㄌ。

邊擦音:發邊音時,舌用肌肉的力量“展平”壹點兒,就和口腔壁靠得很近,這時氣流就舌頭兩邊流出時有“擦”出的效果。漢語英語裏都沒有相似的發音。

顫音(滾音):只有兩個音。壹個是舌尖前(中)顫音,用舌尖抵住齒背,氣流向那裏沖過去,但不是壹下就沖開,而是舌尖連顫幾下(打幾個滾兒)。漢語英語裏雖然沒這個音,但俄語裏那個舌頭直打滾的音就是它,而且即使壹點兒俄語不懂的人,只要聽過壹次對這個音印象就很深刻,所以倒不難解釋。另壹個是小舌顫音,舌根小舌上阻礙氣流的時候,氣流出來也不是壹下沖開,而是讓小舌(就是那個懸垂體)連顫幾下,德語法語裏有這個音,有些人漱口的時候把水包在嘴裏呵嚕嚕的轉,發出的也就是這個音。

閃音:顫音只顫壹下就是閃音。其實呢,倒是可以看看相應的塞音,比如舌尖前(中)音裏,塞音是我們熟悉的dㄉ、tㄊ,就是舌尖抵在齒背阻礙氣流後突然大大放開發音。而舌尖前(中)對應的閃音,不也是先阻礙氣流,然後放開讓氣流沖出來嗎,顫音呢因為要顫好幾次所以很容易分辨,那閃音呢,既然只顫(閃)壹下,那和塞音有什麽區別?區別就是,閃音阻礙氣流時用力不那麽大,放開時也沒有那麽誇張,所以聽上去“弱”壹些。英語裏的“r/r/”就是個舌尖前(中)閃音,註意它可不是漢語拼音裏那個舌尖後擦音“rㄖ/ ? /”。發英語裏的“r”的時候,最好舌尖就做個向上擡的樣子,不要真的抵上齒背,然後立刻向後向下壹收讓氣流比較平緩地流出即可。反之,發漢語的“rㄖ”,舌尖緊抵住的是齒齦(所以覺得是“卷舌”),留下壹個很細的通道讓氣流“擦”出來。

清濁:清、濁是很古老的中國傳統音韻學的概念(起源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不過本來中國的傳統音韻學就是受印度的梵語影響,而梵語對語言的研究有大大影響了歐洲的語言學,所以清音和濁音的概念正與國外所說的“有聲輔音”和“無聲輔音”壹致。清輔音(有聲)指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輔音指發音時聲帶要振動的輔音。

註意只有塞、塞擦、擦、邊擦音有清濁對立(就是清音濁音都有)的問題,而鼻音、邊音、邊擦音、顫音、閃音都只有濁音,所以不存在清濁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