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筆順為橫、豎、撇、捺、橫。
本(拼音:běn)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指事字,古字形在“木”的下部加壹指示符號標明樹根的位置所在,本義指樹根,又指草木的莖、幹。又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末”相對。又引申為主體、原來、本來、原始等意義。
草木的莖、幹與根部連結在壹起,故莖、桿有時也稱作本。草木的根是草木生長的開始,因此本字就指起始、根源。事物的根源往往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而事物的性質又是它的根源的反映,“本”字也因此帶有原來的、固有的含義,如本質、本能、本性、本意等等。
草木的根與莖、稈緊密相聯,故古代把有血緣關系的嫡系子孫稱為本。如《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本,本宗。又喻指自己或自己方面的、現今的。如本身、本國、本鄉;本年、本月。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本——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1。
古文:楍、?、?
(běn)《唐韻》《正韻》布忖切。《集韻》《韻會》補袞切。竝奔上聲。《說文》:木下曰本。從木,壹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左傳·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又《玉篇》:始也。
又《廣韻》:舊也,下也。《禮·禮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爾雅·釋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
又《左傳》註:豫為後地曰張本。
又《曲禮》:韭曰豐本,菖蒲根曰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