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涉及的篇目多,情況也很復雜,通常的教學常常把通假字“獨立”出來要求學生記憶,事實證明這是壹種費力不討好的做法。
不管通假字是產生於何種原因,它的解釋都離不開句子,盡管有不少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它依然要遵從這壹規律。因此,通假字的解釋應當用“在這裏讀什麽音,是什麽詞義”,讓學生結合句子的意思來理解。遇到的次數多了,就會感到“哦,這又是那個通假字”,便於學生快速處理句子,而不會形成句子理解的斷裂。
下面通過比較來說明這個問題。
例壹、
同舍人皆被綺秀——被,讀pi,壹聲,詞義是“穿著”;壹同居住的人都穿著華麗的絲綢服裝。
將軍被堅執銳——被,讀pi,壹聲,詞義是“身穿”;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
如果用“被”同“披”來解釋,“被綺秀”就只能解釋為“披著華麗的絲綢服裝”,反而和原句的表達有壹定偏離。“被堅”解釋為“披著堅固的鎧甲”,就和原句的表達相去甚遠了。
這個例子說明,壹個“被”字在不同的句子裏應當有不同的解釋,而不能限定到壹個通假字“披”上。
再深入壹步,這個字在古代應當能作動詞用,有“包裹、遮蓋”的'意思,即使不讀作pi,理解為“穿”也是能夠說得通的。把它理解為“披”,並沒有更清楚地表明它的意思,只是白白饒了個彎子。
例二、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孰,讀shu,二聲,誰;人們不是古代的聖賢,誰能沒有過錯?另用“哪壹個”,或者解釋為疑問詞“哪”都說得通。
孰視之,又弗如遠甚——孰,讀shu,二聲,仔細、反復;仔細看他,又覺得遠遠不如他。如果用“孰”同“熟”來解釋,還要組詞“熟視”,才能確定為作“仔細、反復”講,如果不組詞,單解為壹個“熟”字,生熟的熟?熟練的熟?……這就難說得通了。
其實,這個字在古代應當能作“熟”講,可能到後來詞匯豐富了,給“孰”字下面加了個“火”,用以單獨表示,才出現了同音的兩個字。
這個例子說明,文言文的常用字當時所表示的詞義很多,由於當時文字沒有現在這麽豐富,現在才看出了“古今異義”的現象,與其用現在細分以後的某壹個字去“同”它,倒不如尊重原文,用壹詞多義的角度去“真實地”解釋它的意思。這樣做,首先“回歸了”原有的讀音,簡化了教學過程,其次,在解義的時候又能夠容納同義詞、近義詞,避免了這種壹對壹的解釋局限。
例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讀zhi,四聲,智慧、聰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聰明啊。另用“有智慧”,甚至“明白人”都能說得通。
如果用“知”同“智”來解釋,就限定到了“智慧”壹個詞上,也就排除了其他相近的解釋,很鮮活的壹個句子變成了“這才是有智慧啊”這樣壹個半通不通的句子。
其實這個字在古代可能就不讀四聲,解釋為“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懂得(道理)啊。”如果沒有“通假字”的幹擾,也許這才是句子的“原型”。
以上例子充分說明,通假字在教學中只能放在句子中給以解釋,越是常見的越不能離開句子,至於因傳抄錯誤形成的“通假字”,離開了那個句子就無法給以合理解釋,更不應該脫離句子去記憶。
課文註釋中放入通假字是壹種慣例,教學的時候只能作為理解上的引導,要結合原句表達的意思靈活運用,如果獨立出來進行講解就會形成限制,整理成“通假字典”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那就是誤人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