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筆順:撇、橫撇/橫鉤、撇、橫折鉤、橫、橫、豎。
角(拼音:jiǎo、jué)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獸角,本義即獸角。引申指形狀像獸角的,也引申指角落,或指器物的角,又指岬角。
角還指貨幣的輔助單位,舊指銀元的五分之壹或十分之壹;現指人民幣壹元的十分之壹,角還引申出競賽、爭勝之義,讀作jué。宋代稱色藝雙全的名妓為“角妓”。由此引申出角色、演員等義。
角是漢字部首之壹,序號165。用“角”作意符的字壹般與獸角或獸角制品有關,如觸、觴(shāng)、觥(gōng)。象形字。
角是動物頭頂或鼻前長出的骨狀突起物,前端較尖,用於攻擊或防衛。“角”在甲骨文中就像是獸角的形狀,像牛、犀牛等動物頭上的尖角。上面還刻畫出了獸角的紋理。
康熙字典
《唐韻》古嶽切。《集韻》《韻會》《正韻》訖嶽切。並音覺。《說文》:角,獸角也。本作?,從力從肉。《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春秋·成七年》:鼷鼠食郊牛角。《禮·月令》:仲夏鹿角解,仲冬麋角解。
《大戴禮·易本命》: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列子·黃帝篇》:傅翼戴角,謂之禽獸。又犀有食角。《爾雅·釋獸》:犀似豕。註:犀三角,壹在頂,壹在額,壹在鼻。鼻上者,食角也。蘇頌曰:壹名奴角。又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