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兒
五筆:GQV
筆畫:3
繁體:兀
[wù]
基本釋義:1.高而上平;高高突起。2.形容山禿。泛指禿。
常用組詞:突兀森郁突兀兀自兀鷲
[wū]
基本釋義:〔兀禿〕也作兀突。水不涼也不熱。
兀(拼音:wù、wū)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1]。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最初與“元”是同壹個字,都是突出頭部的人形,本義指人的頭。後來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壹橫,成為“元”字,分化成了兩個字。頭是人體最高之處,所以“兀”有高聳突出的意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