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課標本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則〉〉中,出現了六個“為”。這六個“為”字該怎樣讀呢?
1.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wéi)聽。
句中的“為”讀wéi,助詞,無意義,用於句中幫助賓語前置,應讀。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中,這個“為”的例句就是它。
2. 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wéi)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句中的“為”讀wéi,因為它用在“以為”壹詞中。
3.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wèi)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中的“為”讀wèi,因為註釋中解釋為“謂、是”
4.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wèi)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句中的“為”wèi,理由同3,因為註釋中解釋為“謂、是”
5. 為(wéi)是其智弗若與?
兩小兒笑曰:“孰為(wéi)汝多知乎?”
句中的“為”字讀wéi,是“以為”的意思。
於在春翻譯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話翻譯》(續編)將《學弈》中“為是其智弗若與?”“為”註釋為:“‘謂’也。”翻譯為“認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謂”的第三個義項解釋為“認為,以為”。
《兩小兒辯日》中的“為”,在現行初中《語文》第二冊(人教版)中也註釋為“以為、認為”。《辭海·語詞分冊》:“為(wéi)……⑦謂;以為。《列子·湯問》:‘孰為汝多知乎?’”這裏明確告訴我們:“為”讀wéi。《中學語文文言文譯註》(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編寫):“[孰為]孰,在這裏相當於‘誰’。為,有‘說’的意思,有人認為是‘謂’的通假字。孰為,誰說。”這裏沒有肯定“為”是“謂”的通假字,即沒有明確肯定“為”讀wèi。乍壹看,這個“為”字讀成wèi或wéi似乎都無不可。但從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編者傾向於讀wéi,解釋為“以為、認為”,引申為“說”。既然“為”和“謂”都有“以為、認為”的意思,就不看作“為”是“謂”的通假字。
2. 告訴我六年級下冊的語文第1單元和第2單元的所有的多音字,好的1文言文兩則繳(zhuo)第二聲(jiao)第三聲與(yu)第二聲(yu)第三聲(yu)第四聲中(zhong)第壹聲(zhong)第四聲2匆匆燕(yan)第壹聲(yan)第四聲藏(cang)第二聲(zang)第四聲便(pian)第二聲(bian)第四聲3桃花心木空(kong)第壹聲(kong)第四聲散(san)第四聲(san)第三聲模(mo)第二聲(mu)第二聲4頂碗少年露(lu)第四聲(lou)第四聲轉(zhuan)第四聲(zhuang)第三聲剎(cha)第四聲(sha)第壹聲屏(bing)第三聲(ping)第二聲5手指噴(pen)第二聲(pen)第四聲好(hao)第三聲(hao)第四聲勁(jin)第四聲(jing)第四聲差(cha)第壹聲(chai)第壹聲6北京的春節鋪(pu)第壹聲(pu)第四聲熬(ao)第二聲(ao)第壹聲間(jian)第壹聲(jian)第四聲分(fen)第壹聲(fen)第四聲7藏戲傳(chuan)第二聲(zhuan)第四聲哄(hong)第壹聲(hong)第三聲(hong)第四聲結(jie)第壹聲(jie)第二聲8各具特色的民居數(shu)第三聲(shu)第四聲盛(sheng)第四聲(cheng)第二聲9和田的維吾爾吭(hang)第二聲(keng)第壹聲堡(bao)第三聲(bu)第三聲載(zai)第四聲(zai)第三聲。
3. 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壹課文言文兩則孔子到東方遊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壹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另壹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壹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壹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壹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壹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另壹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妳知識豐富呢?”
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運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很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壹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壹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壹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壹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妳。
4.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壹課文言文兩則《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小兒辨日》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妳好,這兩篇課文來自人教版的教材,不知道妳們使用的是哪個教材。
不知道對不對,如果妳使用的教材和我壹樣,就是這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