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壹楊峴書法藝術簡評
劉陽
楊峴(1819-1896),字庸齋、見山,號季仇,晚號藐翁,自署遲鴻殘叟,浙江歸安(今湖州)人,清朝書法家、金石學家、詩人。其書法屬北碑派,為晚清書壇卓然有成的隸書大家。
楊峴是晚清有重要影響的書法大家。他為鹹豐五年(1855年)舉人,應會試不中,曾入曾國藩、李鴻章幕中,參佐軍務。50歲以後負責海道漕運事務,官至鹽運使,其間曾任江蘇松江知府。為官期間,剛直不阿,清正廉潔,頗有聲望。棄官後寓居蘇州,讀書著述,以書法研究創作和傭書鬻字為生。
楊峴曾拜書家臧壽恭為師,壹生勤勉,雖以隸書大家著稱,但他的行書也風格鮮明,點畫沈著,體勢跌宕,字形或瘦長,或方扁,或緊結,或離散,變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縱不羈與俊逸飛動,壹同於隸。
? 楊峴作品流傳甚多,頗具特色,尤其隸書風格給晚清書壇帶來壹股正大氣象,名揚海內,遠及日本。楊峴在潛心研學書法之余,兼攻古詩文辭,著有《庸齋文集》《遲鴻軒詩鈔》等。榮寶齋出版的《中國書法全集》第73卷,載有楊峴的生平事跡和藝術成就。
楊峴是書畫藝術大師吳昌碩的老師,吳昌碩曾隨俞樾(曲園)在姑蘇結識楊峴,從其學習詩文和書法。據吳長鄴《吳昌碩先生年譜年表》記載,楊峴、吳昌碩訂交在光緒六年(1880年),吳昌碩(1844-1927)時年三十六,楊峴時年六十壹。吳昌碩很誠懇地寫了壹封信,附了門生帖,投在楊峴門下。而楊峴回信不願俗稱師生,而只願以弟兄相親。由此看出,心氣甚高的藐翁,只對心有不慊之人冷傲,而於問學之後生,則有謙遜之君子風度,樂於提攜。後來兩人情在亦師亦友之間,可謂同聲相應,同心相知,這在藝術史上不多見。吳昌碩曾請楊峴為其舊藏《彜器款識冊》題詞,二人各抒己見,頗有玩味。吳昌碩的手劄中,有不少是用楊峴的專用箋,就連吳昌碩的潤例,楊峴也曾親筆題寫過,其對後學之悉心栽培,由此可見壹斑。楊峴不少書法作品的用印是吳昌碩所治,也是師生情誼之見證。
據考,弘壹法師早年曾學過楊峴隸書。壹八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上海《中外日報》刊載弘壹法師書法篆刻潤例,稱:『李漱筒,當湖名士也。年十三,輒以書法篆刻名於鄉。書則四體兼擅:篆法完白,隸法見山,行法「蘇、黃」,楷法「隋、魏」』。潤例清楚表明了弘壹法師早年的取法對象,『見山』即楊峴。他19歲(光緒己亥)時有件臨漢《桐柏廟碑》的作品,自署『斷腸詞人李惜霜』,書法風格與楊峴同調,便是例證。
晚清書法大家汪仁壽從師楊峴後,『不逾壹年盡得其傳』,所書漢隸富篆意現靈動,名噪邑中,並斐然滬寧杭,遠播京津乃至日本、東南亞。主編我國第壹部《金石大字典》。據榮寶齋出版的《中國書法全集》第73卷記載,楊峴學習隸書有壹個清晰的脈絡,他早年師法漢隸碑刻,繼而學習清代前賢,如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獲得筆法後,轉而師漢隸碑刻,擺脫了清人隸書的影響,直取漢碑古法和正大氣象,遍臨漢隸碑刻,博采眾長,從而形成不失漢隸正大氣度又有個人風格的隸書書風,這使他與其他清代書家拉開了距離,成為壹代隸書巨擘。
『楊隸』用筆方圓兼用,方筆棱削,圓筆輕細,橫劃粗、豎劃細,行筆猛提,留下纖而長的劃尾,磔劃方棱,帶有較長的捺腳,在撇、捺、橫劃的放縱筆勢中,轉折方硬,猶如鋒摧劍折,撇劃重筆上挑。楊峴作隸,其橫劃中的長橫,壹波三折,節奏強烈,氣韻生動,其點也極具變化,不現雷同,且與其他筆劃非常協調。在運筆上多用疾、澀、振抖之法,講究提接、頓挫的細微變化,線條內蘊跌宕,富有凝重與拙趣。
『楊隸』結構嚴緊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間架工整,疏密勻稱,其形寬而氣緊。筆劃疏朗,安排錯落,上下呼應,其結構造型,既強調外形的風采,又力求內涵的充實。
? 壹個多世紀以來,『楊隸』逐漸引起了國內外書法界的關註和研究。日本雄山閣出版、北川博邦編的《清人篆隸字匯》是匯集了220位著名書家墨跡的巨著,其中收集的『楊隸』字達786個。
楊峴的傳世作品較為豐富,從晚年的臨漢隸作品看,在書寫上迥異於書家早期橫平豎直、循規蹈矩的壹貫作風,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情懷。用墨濃重,行筆矯健,兼以枯筆,粗細相間,大小變化壹任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卻又別具匠心。最為得趣的是在放縱之外摻以顫筆撚管技法,使得部分枯瘦筆觸更加古拙、生澀,與豐腴、濃重的肥筆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看似率意,實則於對比關系中見高妙的處理方法,在今天看來是十分容易接受的,並已經得到普遍運用,但是在當時卻遭到很多質疑。有人認為他晚年書風流於『頹唐』,殊不知,這正是楊峴『衰年變法』的刻意之舉。
? 二O壹七年七月於襄陽
(原載2019年2月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楊峴臨漢隸四種》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