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 - 1207)南宋詞人。
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今濟南)人。出生時,家鄉淪陷於金已十余年。
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濟南農民耿京起義抗金。22歲的辛棄疾聚眾2000人,加人義軍。
次年,奉命朝見宋高宗,被授承務郎。 北歸途中獲悉叛徒張安國殺害耿足,投降金朝,他立即率50名輕騎馳人金營,生擒張安國,率眾投奔朝廷,此舉使南宋朝野震驚。
開禧三年秋,朝廷再次對金用兵,請辛棄疾出山,詔命到達之日,他病已沈重, 不久去世。辛棄疾第壹次把金戈鐵馬的戰鬥生活寫到詞裏來,如《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等。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青玉案元夕》等亦是傳世佳作。農村題材詞描繪了優美如畫的農村風光,表現恬靜閑適的情趣,如《醜奴兒近效李易安體》、《清平樂村居》等。
《稼軒長短句》在中國詞的發展史上是壹座高峰,對後代詞的發展影響深遠。 現傳辛棄疾詞為629首。
辛棄疾的永遇樂中的歷史典故都有哪幾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上片運用了兩個典故:壹個是用三國時吳國國主孫權(字仲謀)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業;另壹個是用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貧,後來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並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為帝.詞的下片,也運用了兩個典故:壹個是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為其年號)事,他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另壹個是用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廉頗的故實,他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趙王以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棄疾在此詞中運用這些典故,恰到好處,有助於詞人懷古傷今,表現其收復中原失地的強烈願望與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壯誌難酬的憤懣之情.。
辛棄疾的永遇樂中的歷史典故1.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於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2.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3.“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4.“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5.“四十三年”句:作者於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6.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裏,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壹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貍祠。
7.神鴉:指在廟裏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貍當作壹位神祗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過去曾是壹個皇帝的行宮。
8.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壹鬥,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即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用。
辛棄疾生平典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他比陸遊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壹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 *** 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壹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誌向。
而另壹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壹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壹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壹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
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壹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壹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壹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壹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壹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壹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誌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
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劄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
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壹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壹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
但是,作為壹個熱血男兒、壹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壹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壹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壹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壹振。
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壹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壹次受到了沈重打擊,在壹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
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壹種卓爾不群的光彩。
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壹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誌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壹樣勇於報國的誌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壹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沈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裏,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鬥,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
辛棄疾之典故1.馬上琵琶關塞黑
化自“欲飲琵琶馬上摧”——王翰《涼州詞》
2.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
可能是寫霍去病的!
見“霍去病吧”:://post.baidu/f?kz=129464483
3.易水蕭蕭西風冷
化用“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刺秦王
4.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典故:望帝啼鵑
望帝啼鵑的註釋:“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化為杜鵑,日夜悲鳴,啼到出血才停止。”
5.誰***我,醉明月?
李白《月下獨酌》
看燕燕,送歸妾。
應該也是典故,卻不知出自何處。
辛棄疾的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裏講有哪些歷史典故先看原文——1、原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2、譯文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
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原仍然記得揚州壹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麽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裏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壹位神祇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裏曾是壹個皇帝的行宮。
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3、歷史典故:1)“孫仲謀處”:出自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生的孩子應該像孫權)。孫權,三國時的吳王,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說的是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
這裏說的是劉義隆好大喜功,想學霍去病當年遠征匈奴,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4)”封狼居胥“: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裏說的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壹鬥,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辛棄疾的故事://baidu/s?tn=jxsd&ie=gb2312&bs=%D0%C1%C6%FA%BC%B2%B5%C4%C3%FB%D1%D4&sr=&z=&cl=3&f=8&wd=%D0%C1%C6%FA%BC%B2%B5%C4%B9%CA%CA%C2&ct=0
辛棄疾活捉叛徒
現在我們講的是南宋時壹位叫辛棄疾的抗金英雄,他還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詩人。
那時候,我國北部在金國的統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東有個農民叫耿京,他帶領了壹支起義軍,經常打擊金兵。辛棄疾也是山東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組織了兩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隊伍。
起義軍在耿京和辛棄疾的領導下,常常打勝仗,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幾萬人。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聯系,好聯合起來把金兵趕走。誰知道起義軍裏面出了壹個叛徒,叫張安國。他乘辛棄疾不在的時候,暗殺了耿京。起義軍沒有了領袖,就這樣散掉了。
辛棄疾從南方回來,叛徒張安國已經逃到金國的兵營裏去了。辛棄疾心裏又悲痛又憤怒。他對同伴說:“我們壹定要活捉張安國,為耿京報仇!”
同伴中有人說:“張安國躲在敵人的兵營裏,那兒駐紮了五萬金兵。咱們只有幾十個人,怎麽去捉他呢?”
辛棄疾叫道:“五萬!就是五十萬,我們也要闖進金營,殺了這個叛徒,為耿京報仇,為老百姓報仇!”
當天晚上,辛棄疾挑選了五十名勇士,個個騎了快馬,帶著刀劍,向金營直奔而去。快到金營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們都下了馬,把馬拴在樹上,然後乘黑悄悄地摸進了金營。
金營裏燈火輝煌,張安國正在跟兩個金將喝酒猜拳。他們看見辛棄疾和勇士們拿著刀劍沖進來,嚇得魂都沒了。張安國趕緊鉆到桌子底下,兩個金將急忙舉起椅子來抵擋。勇士們壹擁而上,把兩個金將連人帶椅子砍翻了。辛棄疾壹個箭步上前,把張安國從桌子底下揪了出來。
張安國抱著個腦袋,直喊饒命。辛棄疾用劍指著張安國罵道:“妳這個叛徒!耿京哪點對不住妳?”
張安國嚇得渾身打顫,說:“我……我錯了!”
辛棄疾冷笑壹聲說:“錯了?來,綁起來,帶回去辦罪!”
大夥兒壹擁而上,把張安國綁得結結實實,拉出了營帳。
營帳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棄疾他們威風凜凜,誰也不敢上前。辛棄疾把叛徒綁在馬後頭,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馬,喝道:“誰敢上來,就要他的狗命!告訴妳們,我們的十萬大軍就要開到。想活命的就早點投降!”說完就帶著勇士們沖了出去。等金國將領派兵來追的時候,他們早就跑得沒影兒了。
叛徒張安國終於得到了他應得的下場:給砍掉了腦袋。
辛棄疾活捉叛徒張安國的時候,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的歷史功績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及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壹步擴大詞的題材,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以入詞的地步。
為了充分發揮詞的抒情、狀物、記事、議論的各種功能,他創造性地融會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藝形式的優長,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形成辛詞獨特的風格,“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壹宗”(《四庫提要》)。 辛詞藝術上的獨特成就首先表現在雄奇闊大的意境的創造上。
決定於辛棄疾戰鬥的經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他詞裏所表現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鬥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堅強性格的事物。他愛不怕霜欺雪壓的梅花,而不喜歡那經不起風雨的桃李;愛磊落的長松,堂堂直節的勁竹,而不喜歡那瑟縮在寒風裏的秋瓜與凍芋。
他寫長劍是“倚天萬裏”,寫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期思蔔築》),甚至寫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湯沐煙波萬頃”(〈賀新郎〉《賦水仙》)。突兀的堅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嫵媚可愛,而且奔騰馳驟,象萬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註:參看〈賀新郎〉《用韻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及〈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等詞。)
。他詞裏不僅出現“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水調歌頭〉《三山用趙丞相韻》),“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等戰鬥場景,就是對著水邊的鷗鳥,眼前的酒杯,攔路的松樹,也會發出軍令似的約束;看到紅紅白白的花朵,也會想起吳宮的訓練女兵;在幽靜的小窗裏聽到外面的棋聲,也會想起重重圍城的被突破(註:〈念奴嬌〉《賦白牡丹,和範廓之韻》:“對花何似,似吳宮初教,翠圍紅陣。”
又〈新荷葉〉《再和前韻》:“小窗人靜,棋聲似解重圍。”)。
這些生動而誇張的描繪與想象,構成辛詞豪放風格的特征。比之蘇軾,辛詞是更生動,更突兀,有時筆酣墨飽,氣勢飛舞,那是蘇詞裏所沒有的意境。
而由於他壹直處在南北分裂時期,又經常受到妥協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詞裏也不可能有蘇軾那種空曠、灑脫的表現。 其次表現在比興寄托的手法上。
由於辛棄疾是從北方“歸正”來的軍人(註:南宋王朝歧視那些從北方歸來的人物,稱他們為“歸正人”。),他的恢復中原統壹中國的政治抱負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屢遭毀謗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辭;這就使他有時不能不采取幽隱曲折的比興手法,表現他百折不回的戰鬥精神。
這部分詞有時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氣。它象伏流千裏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雲不雨時閃現的電光,透露了這傾斜欲倒的百年大廈將要在暴風雨裏崩坍的消息。
下面這首他從湖北轉官湖南時寫的〈摸魚兒〉詞,是在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詞上半主要在通過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現他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半更托為蛾眉遭妒表現他對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是對當權的妥協投降派的詛咒,說他們總有壹天要斷送了國家也葬送了自己。
至於斜陽煙柳的諷刺昏暗王朝,就更明顯。《鶴林玉露》說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是相當可信的。
辛詞這種手法繼承了《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同時接受了婉約派詞人的影響。由於作者還只能把恢復中原的希望寄托於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對這王朝表示絕望的同時,就不能不給作品帶來了悲觀的色彩。
詞到了辛棄疾,開始運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認為他“掉書袋”。所謂“掉書袋”是指濫用書本材料來炫耀自己的淵博。
辛棄疾的部分作品如選用和某壹個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來對他頌揚,或全詞集經語,都表現了這種封建文人的習氣。但是必須看到,辛詞更多地方的用典是為了托古喻今,象上舉〈永遇樂〉、〈水龍吟〉等詞所表現的,那實際上和他的比興、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處。
上述兩方面的藝術成就,表現了作家的愛國熱情、政治理想與醜惡現實的尖銳矛盾,同時形成了辛詞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喜遷鶯〉《謝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在精神上它正和《離騷》壹脈相通。
最後還要談壹談辛棄疾駕禦語言的能力。前人說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
比之蘇軾,他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散文、駢文、民間口語入詞。不論經、史、諸子、楚辭以至李杜詩、韓柳文,往往拈來便是,達到了劉勰說的“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龍·事類》)的地步。
如他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詞上片結句用杜詩,下片結句用《三國誌》註引《吳歷》,。
辛棄疾的故事1161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可是,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閑20年,直至憂憤而死。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於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後的最後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當年農歷十壹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壹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壹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壹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晴的夕陽,縱談國是,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壹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誌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酌,鵝湖同遊,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誌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辛棄疾的故事有哪些辛棄疾是南宋抗金名將,大詞人,本片所講述的是他青年時期的壹段逸聞傳奇。
1150年,年輕驍勇的金將粘得力率金兵闖入南宋城池山東歷城燒殺劫掠。辛文郁率眾家丁力抗金寇,並掩護父親辛贊與lO歲的兒子辛棄疾遠遁。
戰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棄疾掙脫祖父,撫屍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脅,迫辛贊歸降。
辛贊身在金營,心中仍眷念祖國山河,他指導孫子辛棄疾閱讀漢室書籍、令他拜師學藝,以待重返祖國收復失地。1161年,文武兼備的辛棄疾拜別已辭官的爺爺,與同伴黨懷英以應考為名,進京探查金人軍情。
長城下,辛棄疾繪圖時被金兵察覺,迅速隱蔽。粘得力得知,囑部將土德彪監視趕考舉子。
黨懷英滿腹經綸,高中狀元;而辛棄疾則人追緝,被嶽飛舊將、喬裝成說書藝人的鐵嘴嶽所營。黨懷英貪慕功名,出賣辛棄疾,帶金兵追至,鐵嘴嶽為掩護辛棄疾以身殉國。
辛棄疾帶傷逃入範府花園。身著金人官服的範邦彥與女兒範如玉演習武藝,辛棄疾不知就裏,持劍疾刺範邦彥。
粘得力與黨懷英尋跡而來,範邦彥連忙出迎,見未來女婿黨懷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棄疾被擒,粘得力將軍情圖交黨懷英保存。
範如玉目睹,深慕辛棄疾之忠義,不恥黨懷英所為,她與父親合力,終助辛棄疾逃出樊籠。靈巖寺方丈義端留辛棄疾養傷,引辛贊前來,令他祖孫相見。
金兵圍住寺院,辛贊見壹手養大的黨懷英競賣國求榮,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後含憤而逝。範如玉拉辛棄疾殺出廟門,得百姓相助火燒金兵。
歷城辛文郁墓前,辛棄疾跪拜立誓:身許抗金大業,誓將胡虜逐出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