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各地民風民俗作文

各地民風民俗作文

兒時的端午節: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壹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與平時的過年過節壹樣,在端午節的前壹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壹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裏的壹切都打理好了,竈臺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壹粒粒晶瑩的珍珠,竈臺上放著的幾個小碟,裏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於是,我就坐在桌上壹邊吃著早飯壹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下的竈臺是兩邊的,壹邊用來燒水,壹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幹凈的鴨蛋放入大鍋裏,用木瓢從另壹個熱水鍋裏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壹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竈裏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壹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壹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壹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幹布擦拭幹凈,裝進絡子裏,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裏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壹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著要我快些回來吃粽子。我總是壹溜煙就消失了。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著我們這壹群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劃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壹、二、嘿呦,壹、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劃著,兩條龍舟妳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麽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壹般看了壹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壹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著岸邊追著龍舟跑,由於劃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著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夥伴們拉著手高高興興回家去。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裏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裏,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粽子。壹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粽子吃得幹幹凈凈,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著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盡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子給我,盡管母親的手藝壹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麽。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壹個來到我的身邊。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壹幹二凈了。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裏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裏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壹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後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折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麽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壹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裏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後來的許多天,壹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街上賣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麽粽子,簡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