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漢語詞語,讀音為:mán yuàn,指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造成結果的人或事表示不滿。出自元白樸《點絳唇》曲。
關於讀音,埋怨的“埋”讀成mán,可追溯的歷史並不長。
《廣韻》《集韻》《洪武正韻》《康熙字典》等官修韻書字典,以及明代的《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並字學篇韻便覽》《西儒耳目資》,清代的《五方元音》《音韻逢源》等韻書資料都不見埋有山攝讀法。
1886年《語言自邇集》(第二版)課文(PartⅥ,ChapterXXXVII)中有“埋怨”壹詞,並註了man音
第二種思路:本字並非“埋”,而是“謾”。
謾,《廣韻》母官切,欺也,慢也。山攝合口壹等(《中原音韻》桓歡韻),折合今音mán。又謨晏切,山攝開口二等(《中原音韻》寒山韻),折合今音màn。有責罵的義項,《荀子?非相》:“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
不寫本字的原因可能是謾在官話口語中讀去聲(來自山攝二等讀法),平聲讀法(字書中二等無平聲讀法)就寫成了別的字。明母山攝開口二等平聲常用字只有“蠻”,不合適,於是選了韻尾不同的“埋”。問題是如果壹開始就是山攝的音(對應man),不太可能寫成“埋”這個既不能表音,又不是本義的字(硬要找個解釋的話,可以甩鍋給鼻音韻尾弱化的方言)。另外,“埋怨”壹詞金元時期已經出現,但未見清中期以前“埋”字有山攝讀法。而且不寫本字的話,壹般歷史上會存在多種寫法,也沒有見到埋怨、埋冤寫成別的音近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