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蟬鳴有多高?——古代蟬鳴詩賞析(壹)

蟬鳴有多高?——古代蟬鳴詩賞析(壹)

蟬有多高?

——吟誦古詩賞析(壹)

王傳學

蟬,雅號,俗稱蟬,夏秋兩季高聲鳴叫,吸樹汁為食。它原本是壹種昆蟲,但由於它往往清高,古人誤以為它靠吃風喝露為生,又由於它優美的體態和連續悅耳的聲音,人們發揮想象力賦予了它優良的品質。晉代陸機在《寒蟬賦序》中認為蟬有劉德:“夫頭上有窘,其文也;喝了帶氣的露水,就清澈了;小米不吃,就便宜;不窩裏住,就節儉;如果妳應該守時,妳會相信;妳給它加冕,它就會寬容。君子之操,可以侍奉君主,可以立足。不就是壹個德行至上的螻蟻嗎?“古代的詩人,結合社會現象,自身的經歷和感受,賦予了許多意象,使得蟬這個原本無足輕重的東西,具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詩經?七月,已經有壹句“五月已失”。被譽為千古哀秋之祖的宋玉在《九辯》中寫道:“燕對,蟬鳴無聲。大雁在南方遊弋,小雞在尖叫呻吟。“蟬的孤獨和沈默成了悲秋的典型意象之壹。

蟬高高地站在枝頭,吃風喝露,毫無爭議。詩人往往把它視為高貴的象征,常常在上面抒發心聲,寄托崇高的感情。

隋朝的老臣虞世南,因為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於是,他作品中的鳴蟬就成了高標準、高雅人格的象征,成了詩人自己因為挺拔幹凈而被重用的告白,而不是因為依靠外力。在這首題為《蟬》的詩中,詩人寫道:

蟬像帽子上的流蘇壹樣低垂,觸角吮吸著清澈的甘露,聲音從直直的舒朗樹的枝椏間傳播開來。

從遠處說話,不借秋風。

這首詩從蟬的外貌和生活習性開始。它有著像高貴的皇冠流蘇壹樣的胡子掛在脖子上,它喝著來自天空的清澈露珠。這裏表面上講的是蟬的形態和食性,實際上是象征性的。“掛”暗示身份,顯示其“貴”;“飲清露”寓意品質,彰顯其“清”。早在《離騷》中,屈原就以“晨飲木蘭,晚飲秋菊”來表達自己的高尚情懷。蟬“飲清露”,人品當然高尚。然後寫出它的居所和聲音。“鳳凰飛於千裏,不在囧。”它的叫聲從高大稀疏的梧桐樹間傳來,像鳳凰鳥壹樣超凡脫俗。“行雲流水”的蟬鳴不休,悅耳動聽;“稀疏”更是常見;聽到這歌聲,人們仿佛看到了蟬在清華的高標準魅力。最後兩句話是言外之意的點睛之筆,闡釋了壹個深刻的哲理:壹個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壹些外界的幫助,也能聲名遠揚。短短20個字,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物聯物聯,物我合壹。堪稱嘉實。

“初唐四傑”之壹的羅也寫了壹首《詠懷詠》:

蟬在西方的土地上歌唱,命令我在我的牢房裏下定決心。

然而,它需要那些黑色翅膀的歌聲,來打破壹個白發蒼蒼的囚犯的心。

他在濃霧中艱難地飛行,風又大又大。

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羅天資聰穎,七歲就能寫詩,被譽為神童。唐高宗鳳儀三年(678),他寫了很多關於當謀士時的事情,觸怒了武則天,被誣陷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抒情詩。

第壹副對聯寫道,在獄中聽到蟬鳴,勾起深深的思鄉之情。“西地”指秋天,表示季節;《南冠》,典《左傳?《九年公仆》指的是壹個囚犯,指出了詩人此時的身份和處境。就在這個蕭瑟的深秋時節,在這個失去自由的監獄裏,無盡的蟬鳴怎能不影響受委屈者深深的惆悵?顓頊續寫聞蟬見蟬之感。”“玄變”的意思是蟬鬢,這是古代婦女的壹種發型,將頭發梳得像蟬翼壹樣玄斌英”這裏指的是蟬。”白頭詩”在這裏是壹語雙關。壹是指漢代卓文君的棄婦詩。葛洪的《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想娶壹個茂陵姑娘,卓文君也有同感。將男女關系與君臣關系相提並論,象征著詩人本人被君主拋棄。第二,說明妳老了,怎麽對得起壹只黑蟬對著妳的光頭哭?頸聯從抱怨蟬變成了表示對蟬的同情和憐憫,同情它在暴曬多風的險惡環境中難以展翅。其實寫蟬憐是對自己的隱喻。路堵了,出錢難;在監獄裏,很難申訴冤情;他們的不幸與蟬的遭遇何其相似!對聯中還融合了蟬鳴和抒情,傳達了他們同樣的苦悶,表達了他們高尚而不被人相信,滿腹心事卻無處抒發的失望和仇恨之情。同時又表現了詩人高傲的性格,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抱怨和不滿。典故恰當,雙關自然,對仗穩健,文筆簡練,也是上乘之作。

晚唐詩人李商隱寫的詠,也是極好的: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

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

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

李商隱的壹生坎坷淒涼。他七歲時,父親去世,家庭極其困難。二十五歲時,他步入仕途。然而,由於牛莉的黨派偏見,他被排除在外,並於46歲時死於抑郁癥。他的大部分作品表達了他事業的蕭條,揭露了當時的政治黑暗。他的“吟誦”表達了這種怨恨。

第壹副對聯用蟬來寫自己的才華。蟬高卻難得其足,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聲音傳得很遠卻不被欣賞也是徒勞。這種崇高的和諧,說明他有著不落俗套的品行和高超的才華,要想施展才華,成就壹番事業,就應該重視和重用。但為什麽“不飽”飛不起來,只是因為它強。在詩的開頭,他表達了對現實的極大憤慨。對聯緊接在“徒勞”之後詳細描述。蟬雖悲啼,看似青翠的樹木卻無動於衷,不予理睬,比喻無法理解,知音難覓。項鏈從蟬轉向自己,用兩個典故直接表達內心的悲傷。戰國政策的壹個代碼?在齊策與木偶的對話中,桃梗說泥人(泥人)本來是西岸的,水來了就散了。土偶對桃梗說,我的確是西岸之地,就算分手了,我也還在西岸;而妳,則是東國的桃梗。如果妳把他們切成木偶,妳會不知去向地漂流。借此典故,我打算把自己的仕途描述成壹個桃梗,無法擺脫落馬之苦。壹個經典是出自陶淵明的《歸Xi詞》“田園詩會毀胡不歸”,表達了詩人的隱逸思想。尾聯,感謝蟬的啟發和警示:有誌之士在被汙染的社會難以生存,同時也表達了欲除汙泥而不染的願望。

以上三首詠蟬詩在唐代被稱為“詠蟬三絕”,都是抒發個人意誌、歌頌高尚品德的作品。但由於作者立場、經歷、氣質的不同,又有不同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形象。虞世南是高官,名聲傲慢,比喻人品高尚。羅賓國王是壹個囚犯,為自己感到難過,並顯示他的高貴。李商隱是壹個落魄的文人,自憐自艾,自嘆清高。阿清人石步華說:“三百篇有余興,唐人尚有此意。同樣的吟誦,余士南的“高音遠,不由秋風”,是清華人語;羅賓國王說的‘飛進來很難,風很大很大’是有需要的人的話;李商隱的“清心寡欲,徹夜空唱”是牢騷者。比興不壹樣。"

還有很多詩是唱蟬來歌頌高風亮節,抒發內心的。如唐代詩人戴樹倫的《畫蟬》:

飲露身何潔,唱韻更長。

夕陽千樹,螳螂無處避。

詩的意思是:蟬的晚宴露多高貴,對著風唱的韻更長。即使夕陽下有千樹遮蔽,也難以避免螳螂的捕食。全詩暗示,品質高尚的人容易受到黑暗勢力的迫害。

詩人從蟬的飲風中贊其清雅飄逸,從蟬的鳴風中贊其長韻,從節操和風韻兩個方面贊美蟬。從更深的意義上說,詩人是通過詠蟬來歌頌具有崇高品質的高貴和高潔、高潔和仁者。

因為蟬生活在高高的枝頭,古人誤以為是吃風喝露,所以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把它當作高貴的象征,並加以歌頌。文人美化的蟬,其實是被物化的文人本身,是對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

蟬鳴高亢,在這首古詩中有很多生動的描寫。如南朝詩人蕭子凡曾在其《後院聽蟬》中寫道:

試著趕走微風,和夏天的樹葉聊天。

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

溪流的聲音環繞著藥草叢,其余的回蕩在高軒。

不好意思,邊城客,妳願意談談傷勢嗎?

在詩中,蟬試圖在微風中遠飛,棲息在茂盛的夏季樹木中。輕飛避鳥,飲露入園。委婉清音縈繞火叢,余音回蕩高閣。詩人最後感嘆:面對如此意氣風發的蟬,面對那個城市的遊子,有什麽悲涼的情懷可訴說?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酬孤相公新蟬見寄》詩中也寫道:

三千裏之外,同時聞蟬。

印青露出樹葉,擔心落霞枝。

突然斷弦,俄味管參差不齊。

是羅橋的藍天,是西部的美好時光。

這首詩的意思是詩人和他的好朋友令狐楚相隔三千裏,卻同時聽到知了的鳴叫。清晨,蟬清晰地徘徊在帶著露珠的樹葉間,傍晚,它隨著夕陽悲傷地歌唱。壹會兒聽起來像斷弦,壹會兒聽起來像管樂合奏。站在洛陽橋上向西望去,只見晚霞滿天。我什麽時候能見到我的朋友?詩中描寫的蟬鳴早晚不同,獨唱和合唱各有特色,生動具體。

唐代另壹位詩人魯通在《新蟬》壹詩中描寫了蟬的聲音;

春天悄悄溜走,咽了口唾沫,琴聲乍起。

長風不停地砍,還在枝頭間。

詩人把蟬的聲音比作泉水的暗流和鋼琴來回的聲音。好像聽不到長風吹過,但仔細聽了還是在枝頭徘徊。非常生動地描述蟬的聲音。

重看宋代詩人朱的《南安道中》:

肖劍匆匆,秋山寒。

蟬有多遠,青蔥樹陰。

煙火居民少,荒溪草露。

秋收晚了,歲月寒心。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去南安途中的所見所聞。“知了有多遠,郁郁蔥蔥的樹就陰了”,意思是住在高處的知了聲音很遠,在茂密的樹林裏聽到它們余音繞梁。詩人根據聲音傳播的規律,描繪了不同地方蟬的鳴叫特點。高與奢的交替,遠與曲的和諧,向人們展現了蟬鳴大合唱的優美旋律,仿佛身臨其境。

楊萬裏《早秋走園》循聲尋蟬:

夕陽是無情的,也是最深情的,

它促使成千上萬棵樹在黃昏時歌唱。

聽起來好像無處可尋,

我發現它在我旁邊,但它是沈默的。

詩的大意是:夕陽看似無情卻最深情,催著千樹之上的蟬在黃昏壹起歌唱。聽起來近在咫尺,我卻找不到它的藏身之處;壹旦發現它在附近,就沒有聲音了。

詩歌充滿了自然存在與不存在的辯證法。夕陽和蟬之間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感情,但是是太陽讓蟬艱難地歌唱。從這層關系來看,孫是最多情的。通過聽覺尋找知了,可以判斷知了近在咫尺,卻找不到它們的身影。當它找到藏身之處時,蟬註意到了動靜,停止了鳴叫,這樣它就失去了目標。靠聽覺找蟬,確實和“探迷”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的蟬,不同的人聽起來不壹樣,生出不同的感覺。

先看唐代詩人司空舒的《新蟬》;

眼前,蟬兒忽鳴,動客似情?

我覺得壹個晚年能讓壹切都有了生機。

詩人聽到第壹聲蟬鳴,就覺得又過了壹年,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讓人感觸頗深。

這只蟬讓漂泊多年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產生了思鄉之情。他在《初蟬》中寫道:

月初升,山先照,風先動水。

也如蟬鳴,先入閑人耳。

當妳聽到悲傷時,妳會聽到鄉愁。

新蟬鳴於渭水,聲先似匈奴。

誰在恒門聽?夕陽下的槐樹裏。

詩人覺得自己是個閑人,第壹次聽到早起的蟬鳴。壹聽到蟬鳴,我的思緒就上來了。我壹直聽著,思鄉之情溢於言表。今年夏天渭河邊的蟬鳴和我家鄉的蟬鳴很像。不知道現在是誰在我的家鄉橫門聽這蟬鳴?那個可能聽蟬的人的身影,早已淹沒在夕陽下的槐樹林中。說明詩人聽到蟬鳴不禁勾起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鄉之情。

白居易還寫了壹首《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蟬發出聲音時,槐樹有兩個分枝。

妳應該只會催我老了再發給妳。

白發生在先,青雲起步晚。

沒有壹杯酒,我勸妳還是眉毛開壹開吧。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給他的好友劉禹錫的。這首詩借助“壹蟬鳴”和“二槐枝”,描寫了蟬新槐花剛開的初夏特征,表達了詩人既悲傷又開放的復雜感情。因為季節變化和“青雲”(指高官顯貴)的遲到,人生易老,功名難得;他也認為“壹杯酒”就能放下,要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和功名的得失,表現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劉禹錫收到白居易的詩後,寫了壹首《答白刑部聞新蟬》:

在蟬被聽到之前,我已經很久沒有感覺到它了。

壹進荒涼的耳朵,就聞到壹股斷弦的味道。

陽光明媚,晴空萬裏,露著露珠,晚上很嚇人。

秋吟是什麽,每次也是靜靜的。

詩中寫道,詩人在蟬鳴之前,覺得時光流逝,青春難留。壹聽到蟬鳴就心酸,如斷斷續續聽到琴聲。蟬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清脆悅耳地鳴叫,縈繞在裸露的樹葉間,到了傍晚,又急又吵地鳴叫,仿佛害怕滿天的晚霞。“秋吟何事,亦是時時靜”,寫的是蟬在時時鳴,哀嘆自己倒黴。

“蟬鳴不添煩惱,人斷腸自然也”(南宋楊萬裏《聽蟬》)。其實蟬是無知無情的,蟬是不愁唱的。很多詩人擔心蟬,只是因為他們自己心裏擔心。“萬物皆因我觀物而有我色”(王國維《人間詞話》)。

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唐代詩人永,壹個誌無所成卻又無處施展報國之誌的人,聽到蟬鳴就淚流滿面:“壹聲清暑,幾分促身。”有誌之士,心中苦,初聞其聲,形單影只”(《早蟬》);五代楚詩人劉在《聞蟬》壹詩中勸蟬不要“異鄉聽”。唐代詩人廬隱在《晚蟬》壹詩中抱怨蟬“恐旅人頭,動樹反復,帶聲飛”;唐代另壹位詩人姚合在《聞蟬寄賈島》詩中描寫蟬鳴。宋代詩人劉克莊覺得蟬“雍門為什麽要放壹首歌?蟬聲極悲”在他的詩《三月二十五日飲坊校書園》中,正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化和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