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後半葉,有壹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來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裏澤·本·耶胡達。(本·耶胡達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就是:“猶太人之子”)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作為壹個民族而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同的語言和***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來語。
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來語。他的第壹個孩子成了近2000 年來第壹個把希伯來語當做母語來說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壹份周報,進壹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壹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詞匯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壹個希伯來語委員會(即今希伯來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壹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誌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來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不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學校都講授希伯來語,但是僅作為壹種了解宗教和經書的古語來講授。所以,耶胡達的要求對於祖居聖地的猶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來說,影響甚微。不過,年輕的移民們急於開創壹種嶄新的生活,許多人樂於讓孩子去學這種未曾實踐過的語言。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來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壹顆種子是怎麽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來語的幼兒園、中小學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來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衛者。曾有這樣壹個報道:有人從壹個小女孩手中搶走壹個布娃娃。才上學壹個月的女孩吃了壹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來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來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壹所技術學院 (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消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壹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來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壹次世界大戰末,技術學院以希伯來語為唯壹授課語言;第壹代說希伯來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來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來語當做第壹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1923年9月29日,英國托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來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來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移民數往往超過了原有居民數,然而希伯來語作為存活語言的地位從未動搖。
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使用人數750萬人(包括在西岸等地的使用者),195,375美國使用者。 隨著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來語滅亡了兩千多年,但以色列建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象學外語壹樣學習希伯來語並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希伯來語奇跡地復活了,這在世界語言歷史上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跡。今天的希伯來語,和兩千多年前的希伯來語是相通的。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大衛王的年代。現代的以色列人基本可以聽得懂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對話。現代的言語能夠做到與兩千多年前的語言相通,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