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這個開篇的名如何解釋呢?如果是指名字的代號,本人不認同,求其余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這個開篇的名如何解釋呢?如果是指名字的代號,本人不認同,求其余

實際《老子第壹章》是老子在講解宣傳道理與名利的關系。詳解如下:

老子·德道經原文道(1)可(2)道(3)也,非恒(4)道也。名(5)可名(6)也,非恒名也。無名萬(7)物(8)之始也;有名萬物之(9)母(10)也。故(11)恒無欲(12)也,以觀其(13)眇(14);恒有欲也,以觀其所(15)僥(16)。兩者同出(17),異名(18)同謂(19)玄(20)之有(21)玄,眾眇(22)之門(23)。

譯文道理是能夠講述的,不是平常的道理。名聲是能夠大起來的,不是平常的名聲。沒有名聲是許多人的開始階段;名聲大了許多人就會由此而滋長獲取重幣的欲望。原來平常沒有這種欲望,是因為觀察到獲取重幣的可能性很小;平常就有這種欲望,是因為觀察到存在著獲取重幣的機會他才貪求不止。將講述道理與擴大名聲兩者***同寫出來,雖名稱不同但***同算作既深奧又玄妙,有眾多高遠地解決這些問題的訣竅。

註釋(1)“道”事理,道理。《廣韻》:理也。眾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由者也。

(2)“可”能夠;可以。《孟子·梁惠王下》:“可得聞與?”

(3)“道”說;講述。《詩經·鄘風·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4)“恒”尋常(平常);普通。《三國誌·吳主傳》:“形貌奇偉,骨體不恒。”

(5)“名”名聲,名譽,名望。《史記·滑稽列傳》:“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6)“名”大的。《禮記·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註:“猶大也。”

(7)“萬”極言其多。《列子·湯問》:“高萬仞。”

(8)“物”人,眾人。《左傳·昭公十壹年》:“晉荀吳謂韓宣子曰:‘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

(9)“之”生出,滋長。《禮記·祭禮》:“如語焉而未之然。”

(10)“母”重幣。貨幣有大小輕重之別。大的重的稱母,小的輕的稱子。《國語·周語下》:“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

(11)“故” 同“固”,原來,本來。《史記·李將軍列傳》:“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12)“欲”欲望;嗜欲。《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

(13)“其”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間)的。《孔雀東南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14)“眇”通“秒”。細小;微末。《管子·水池》:“察於微眇。”

(15)“所”用在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詞組,指代人或事物。《孟子·公孫醜上》:“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

(16)“僥”(jiào)通“僥”。貪求不止。《左傳·文公二年》:“寡君願僥福於周公魯公。”

(17)“出”《康熙字典》《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

(18)“名”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稱。《禮記·曲禮下》:“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

(19)“謂”通“為”wèi。算是,算作。《左傳·僖公五年》:“壹之謂甚其可再乎?”

(20)“玄”深奧;玄妙。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向常侍》:“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

(21)“有”通“又”。表示進壹層。《論語·公治長》:“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22)“眇”古同“渺”,遠,高。《荀子·王制》:“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23)“門”做事的訣竅;解決問題的辦法。屈原《九章·惜誦》:“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