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筆順:撇、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點。
的,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有de、dí、dì、dī四種,古為入聲字。此字原本作“旳”,始見於篆文。
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隸書、楷書作從白、勺聲。“旳”字,《說文解字》解釋為“明”,而日光明亮就白,故俗體字改成從白。“的”字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作結構助詞,使用頻率居所有漢字之首。
“的”字,六書屬形聲字。原本作“旳”。現在所知最早的“的”字是小篆,左邊“日”,右邊“勺”。
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沒有發現“的”字。趙世民認為,甲骨文、金文時代的先民已經創造出“的”字,只是還沒被發現。《說文》:“旳,明也。從日,勺聲。《易》曰:為旳顙。”段玉裁註:“旳者,白之明也。
說文解字註:
明也。
旳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漢《魯峻碑》曰:永傳啻齡,?矣旳旳。引伸為?旳。
從日,勺聲。
都歷切。古音在二部。《詩》:發彼有勺。叚勺為旳字。
《易》曰:為旳顙。
《說卦傳》文:旳顙,白顚也。馬部又有馰篆,雲馬白頟也。引易馬馰顙,疑馰後出非古。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丁入聲。
《說文》:明也。《徐曰》:光的然也。《博雅》:白也。
《玉篇》:遠也,明見也。《中庸》: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註:表見也。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皓齒粲爛,宜笑的皪。註:鮮明貌。
《書·徐陵傳》:的的宵烽。
又《增韻》:實也。《魏誌·崔林傳》:各國遺子來朝,林恐或非眞的。《南齊書·禮誌》:泛之為言,無的之辭。《宋史·歐陽修傳》的的有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