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時期介子推寫給晉文公的壹首血詩《無題》,原文為: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白話譯文:
割下我的肉獻給主公表明我的赤膽忠心,希望主公能夠永遠保持清正廉明的風範。臣死後在柳樹下做鬼和主公再無相見之日,好過在主公身邊作諫臣。如果主公心裏有我,當想起我時希望主公能夠時常自省,臣死後在九泉問心無愧,希望主公壹直勤於政務,清正廉明。
擴展資料:
來源典故:
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之子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最後只剩下少數幾個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拒絕不來。
晉文公親自去,但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趙衰、狐偃等人獻計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和母親下山。晉文公聽信此言,下令照辦。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不見介子推出來。火勢綿延數裏,三日才熄;但介子推還是沒出來。
大火過後,晉文公在壹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哭拜壹番、安葬遺體時,發現介子推背後柳樹洞裏有東西。他掏出壹看,是片衣襟上有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大慟,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再三哭拜,將血書藏入袖中,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安葬在燒焦的大柳樹下。因介子推的詩中三次出現“清明”二字,晉文公遂把這種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放火燒山這壹天定為清明節。
後世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清明節的前三天,民間禁火禁煙、三餐都吃冷食,不生火做飯。這三天被稱為“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