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我想知道洛陽出過那些名人(最好有簡解)

我想知道洛陽出過那些名人(最好有簡解)

伏羲:人文始祖。大約距今七八千年。伏羲氏發現“河圖”與“洛書”,並畫出“八卦”,用簡單而寓意深長的符號,概括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明的新曙光,它奠定了人類文明的初基,反映了河洛先民在和大自然鬥爭中所形成的人類思維的偉大成就,是河洛先民智慧和社會實踐的結晶。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造酒鼻祖,在我市伊川、汝陽壹帶造酒成名。如今,兩縣留有大量的杜康造酒遺跡,兩縣的杜康酒業發展旺盛。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於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伊川縣平等鄉有伊尹墓遺址。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被後人尊稱為元聖。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長期在洛陽管理圖書典籍。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國著名商業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谷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字季子。洛陽人。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遊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趙封為安君。後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民間活動,被齊人車裂而死。

秦漢隋唐人才輩出

呂不韋:秦國相國,史記中稱他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編《呂氏春秋》為秦的統壹事業做出了貢獻,封地有河南洛陽十萬戶,在洛陽自盡,葬於洛陽。

田橫:劉邦稱帝,遣使詔齊王田橫降,橫不從,於洛陽途中自刎,葬於洛陽。島上五百壯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壹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壹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漢大臣。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在他的參與主持下,先後制定、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壹貨幣等經濟政策,從富商大賈手裏奪回了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班超: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漢明帝初年,北匈奴壹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葬於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固:修《漢書》)。東漢建初七年(82年),蘭臺令史班固在洛陽著《漢書》。《漢書》用了20余年時間修成,從秦末農民大起義寫到王莽失敗,計12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誌、七十列傳。班固死後,部分“表”、“誌”由其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漢書》是我國第壹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蔡倫: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改進民間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紙,獻給和帝,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四大發明之壹。

許慎(54-149年),古文經學家、古文字學家。他初舉孝廉,後入京,官至太尉南閣祭酒。曾從賈逵受古文經學,博通經籍,當時洛陽儒生稱其為“五經無雙許叔重”。他收集小篆、古文(戰國文字)、籀文(西周文字,即大篆)***9533個字,逐壹按形體、聲韻、訓詁進行簡要地解說,撰成《說文解字》14篇,凡13.3萬余字。這部書創稿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至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九月,許慎遣其子許沖進奉朝廷,歷時22年。《說文解字》集西周以來文字之大成,也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是我國壹部系統而比較完備的字典。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出生於洛陽。十四歲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為才人,太宗死後為尼。她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洛陽度過的。唐高宗時被封為昭儀,後被立為皇後,參與朝政,與唐高宗並稱“二聖”。684年中宗即位,她臨朝稱制。同年,廢中宗立睿宗。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她開創殿試制度,註重選拔人才。任用酷吏,大興冤獄。晚年奢侈專斷。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武則天病死。

玄奘(600-664年),俗名陳袆,法名玄奘,俗稱唐僧、唐三藏、唐高僧,通稱三藏法師,唐代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是中國歷史上的佛學大師、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現存詩歌達1400余首。

李龜年,生卒年不詳。唐朝時東都洛陽人。著名歌唱家、宮廷樂師。他精通音律,通曉多種演奏技巧,笛子和篳篥也吹奏得漂亮,還會擊羯鼓。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洛陽人。其詩“我家本瀍榖,有地介臯鞏”可證,後遷至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因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壹,也是壹位開啟宋明理學唯心主義初源的哲學家。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行九,世稱元九,洛陽(今屬河南)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小說家。其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元白二人的文學主張相同,詩風接近,互相影響,因此又稱"元白體"。

白居易(772-864年),字樂天,號“醉吟先生”,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是我國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杜甫齊名。

宋元明清名人承前啟後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祖籍涿州(今河北涿縣),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的生父趙弘殷,少驍勇,善騎射,為後周鐵騎第壹軍指揮使,轉右廂都指揮使,領嶽州防禦使。曾為後唐禁軍軍官,故安家於洛陽夾馬營。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據說他出生當夜,附近火光沖天,故這裏又叫“火燒街”。如今這裏還有壹處破窯院,傳說為趙匡胤故居。

呂蒙正(944-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今偃師佃莊鎮相公莊)人。祖父夢奇,官至後唐戶部侍郎。父龜圖,曾任後周起居郎。龜圖妻妾甚眾,與妻劉氏不睦,因而蒙正幼時與母壹起被逐出在東京(今河南開封)的家宅。母子二人遂回到故鄉洛陽,棲身於寒窯中,頗受困頓窘乏之苦。他少有壯誌,發奮攻讀,孜孜好學。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進士第壹(即狀元),從此青雲直上,成為北宋壹代名相。

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自號“安樂居士”,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是我國宋代著名的象數學家,也是伊洛理學的奠基人之壹。被封建統治者捧為"聖人"、"夫子"。

程顥、程頤為同胞兄弟,二人同為北宋教育家,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人尊稱“二程”。他們繼承周敦頤和邵雍的哲學觀點,並融合佛、道內容,建立起壹套完整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後世稱之為“洛學”或“伊洛理學”。到了南宋,其學說經朱熹繼承和發展,成為代表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官方哲學,即“程朱理學”。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祖籍山西夏縣。司馬光是宋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家。他壹生傑出的成就表現在史學方面。在閑居洛陽時負責編修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姚燧(1238-1313年),字靖甫,號牧庵,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太子少傅、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元代著名的文學家。姚燧祖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後遷居河南洛陽。

呂維祺(1587-1641年),字介孺,號豫石,學者稱明德先生,明末河南府(洛陽)新安縣人。他著書頗豐,主要有《孝經本義》、《或問大全》、《明德堂文集》、《敬學詩》、《呂豫石集》、《奏疏音韻日月燈》。

王鐸(1592-1652年),孟津人,世稱“王孟津”和“神筆王鐸”。明末清初大書法家。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連科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累官禮部尚書。明朝滅亡後,他入清做官,順治年間以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充任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為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順治九年(1652年)3月病死故裏,謚號文安,終年61歲。

李綠園(1707-1790),本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清代文學家,長篇古典小說《歧路燈》的作者。

上述名人或生於洛陽,或死於洛陽;或長期居住在洛陽,或對洛陽進行過重大的訪問;或創作在洛陽,或發明在洛陽;或在洛陽建立了巨大的功勛,或洛陽造就了他壹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