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人如何中英互譯

古人如何中英互譯

語言是在日常交流中學會的。比如壹個在中國生活了10年的小孩被送到美國,沒老師教他。被人家當嬰兒養,他20歲的時候英語也很棒了。這樣他就可以當翻譯了。再說下實際情況。在元朝,明朝的時候,泉州和廣州都有大批阿拉伯商旅了,還有阿拉伯人的社區。而因為中國有個強大的王朝實施海禁,東南亞更為開放。東南亞可以說是最早的有大批居民會東西方雙語言的。按照主動性來講,是阿拉伯的商人先學會了東方各語種,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商人與之貿易,也學會了阿拉伯語。後來西方商人斷斷續續過來,都是先手勢交流,後來就學會了簡單的貿易詞匯,後來就學會了東方語言。與之同時,華人商人也學會了英語。這些人就是 最早的雙語者。後來到了康熙,乾隆朝的時候。英國的官方商人和大使來訪。就在東南亞找的向導或者說是翻譯。這些翻譯有華人也有歐美商人。其實東南亞的貿易壹直很活躍。後來大概1835年林則徐要了解英國人,請人幫他翻譯英文報紙,找的就是廣東的當地人。因為那是英國人在廣州也有了社區,和傳教士(他們是受過教育的雙語者),所以那些和英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也學會了英語,那些英國人也會了中文。但真正的把英語教學正規實現,打下英文教學基礎的也就是第壹批正規的英文教師還是留美幼童。之前為了實際應用的零星教學大多是傳教士所為。粗略的英漢字典的編纂也是傳教士所為,但那些字典壹般被看做教材。私人教材。正規的字典,是留美幼童編纂的。因為字典是為了適應大規模的教學用。洋務運動早期的英文小規模教學也壹般是聘請的傳教士或者東南亞地區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