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同“寧”。
用部 寧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7
關於出版物規範使用“寧”的倡議
壹、寧與寧是二個不同的姓氏
寧氏起源於公元前770年春秋時代,衛武公將寧邑(今河南獲嘉、修武壹帶)分封給兒子季亹,後代以邑為氏,從而繁衍成“寧”氏壹脈。
寧氏在2800年歷史長河中,使用的都是“寧”字,家族保存的書籍、族譜、碑刻,壹直用的“寧”。《百家姓》中也只有“寧”姓,而沒有“寧”姓。
寧(寧)氏則起源於明末清初,入關的滿族寧古塔氏、寧爾佳氏改漢姓為“寧”,形成滿族寧氏。在文字改革時,滿族寧氏都簡化成“寧”氏。
簡化字方案中,只規定“寧”簡化為“寧”,而“寧”作為姓字,並沒有被簡化。1981年國家標準總局實施的“漢字編碼字符集”,就保留了“寧”字在電腦簡體字庫中。
2009年,國家語委歷時8年研制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也為“寧、氾、仝、溪、缐”等姓氏得以正名。出於對家族傳統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級字表中。表中明確提到:“寧:nìng,僅用於姓氏人名,其他意義同‘寧’。”
作為姓氏,寧與寧讀音不同。東漢《說文解字》中“寧”字音為“乃定切”、“寧”字音為“奴丁切”,對應的拼音分別是nìng和níng,歷代辭書也是沿用這兩個讀音。
二、國家新辭典已為寧姓正名
《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是我國最權威的兩部詞書。2011年出版的《新華字典》,涉及“寧”字的有三個條目,在第365、366頁。不但寧、寧的字意不同,讀音也不同。而“寧”雖然是“寧”的異體字,但只適合不作姓氏時的情況。2012年7月發行的《現代漢語詞典》,其條目及釋義與新版《新華字典》類似。都認為作為姓氏,寧(nìng)讀四聲,寧(寧níng)讀二聲。
寧氏,從2800年前得姓以來,無論是史書、方誌、碑刻、家譜,使用的都是“寧”(另有異體寫法、寗,字典未收錄)。依據這兩部辭書的最新版本,事實上已經為寧姓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