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與“師父”這兩個詞的用法,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用的時候,更是草率地亂抓亂用了。這就好比《濟公》裏的那位被燒壞腦子的傻姑娘,是“爹”還是“娘”終究搞不清,那就隨心而叫吧!
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壹個字,壹個詞就有多種意思,不同字、不同詞更是表達著不同的意思。稍不註意,很可能就禍從口出,引來了各種矛盾爭議。比如“同誌”等詞,如今就不能再亂喊亂用了。
在中國的字典詞義解釋裏,“師傅”與“師父”兩個詞,是有明顯區別的。
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太熟悉它的區別在哪,就容易混用,而混用就造成了許多誤解。
具體來說,要區分這兩詞的用法,最簡單的辨別方法,我們可以從這倆詞的稱呼所指的演變來看。
01 “師傅”,最早指的是老師,後是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師傅”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且就是表“師父”的意思。
比如《榖梁傳》中說:“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羈貫”,在古代女曰“羈”,男曰“貫”,意思就是古代男女成童的意思,謂八歲以上。
整個句子的意思很直白明了,就是指年已8歲的孩童,若還沒有隨老師學習,那就是父親的過錯了。
這裏所指的“師傅”,就是指老師的意思。
秦漢之後,“師傅”壹詞逐漸演變成為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尤其是指宮廷皇帝、貴族的教師,即太師、太傅,太師兼文武,太傅主文,都是指皇帝的老師,往下地位次之的還有少師、少傅等稱謂。
所以,在當時,“師傅”這個詞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分量的,它是壹種地位高,聲望高的稱謂。
根據考據,從漢朝到南宋時期,“師傅”這個稱呼,基本上都是對於帝王老師的壹個專稱。
也就是說在當年的古代,可不是任何老師都可以稱為“師傅”的,只有地位級別高的老師,專門在皇宮裏教書的,才能喊師傅,這稱號比我們現在喊的“教授”級別要高太多。
南宋之後,“師傅”這個稱呼的所指才逐漸下降,普遍到平常百姓家,即普通百姓家的老師,也能喊為“師傅”。
後來,到了清代中後期,“師傅”這個詞有了更廣的代指意思,即還可以用來表示戲劇、工商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
後來,到了新時代時期,這個詞更是被廣泛用於工廠等地方,大家喊領頭的、帶班的為師傅,年輕壹點地喊“小師傅”,年紀大壹些的喊“老師傅”。
如今,在街頭巷尾,我們總是時不時能聽到幾句“師傅”的稱呼。
如大家管司機也叫師傅,管裁縫也叫師傅,管拉琴賣藝的也叫師傅,管路邊修車的也叫師傅,管駕校裏的教練也叫師傅,管建築、水泥、搬磚工人也叫師傅,管食堂阿叔也叫師傅……總言之只要有點技術的,不管張三李四都能喊“師傅”。
總言之,如今放眼全國,不管城市還是農村,亦或者城鄉結合部,“師傅”幾乎已經全國通用化了,它仿佛就像“通關”口號似的。
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有工作單位還是沒有工作,是有技術還是沒有技術,反正見了面,不管是見面打招呼也好,問路也好,買東西也罷,都可以統壹喊“師傅”。
02 “師父”最初意思和“師傅”相同,後來用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這詞的出行比較晚壹些。
據考證,這詞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所指的意思,和“師傅”意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指從事教學工作的哪壹類人,如“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在古代,師父這職業的地位比較高,畢竟尊師重道壹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古代,學生和師父可以情同壹家人,人們壹旦拜了師父,就得聽由師父管教。因為師父與徒弟的交往,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在生活、世俗人情等方面指導學生。
所以,其對學生的操心程度,往往不亞於父親對孩子的關照、指導。所以這就有了“壹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
比如被我們視為偉大的聖人的孔子,他和他的弟子,就是亦師亦父的關系,師生感情非常深。
當年,孔子去世後,葬禮還是學生給他湊錢辦的,守喪也是學生給守的,且壹守就是好幾年。可見,這師徒關系多麽之深。
唐代之後,“師父”漸漸被賦予了另外的意思,用來指有特殊技能的壹類人。
如南唐尉遲偓的《中朝故事》中記載過這麽壹個故事:
話說有個幻術藝人,在京城街頭表演,結果卻非常尷尬地將表演給演砸了,他非常不好意思地給大家道歉道:
“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
這裏所說的“師父”,指的就是有特殊技能的壹類人。
除此之外,“師父”還有用來表示對和尚、道士、尼姑等壹類的出家群體的尊稱。
如《元史.刑法誌》中曰“諸僧道盜其親師祖、師父及同師兄弟則者",這裏所提到的“師父”,便是指僧人。
03 小結總的來說,“師傅”和“師父”兩個詞有著相同的意思,但也有各自的側重所指。不過,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詞是可以混用的。
相對來說,“師父”的情感側重點偏向於敬重,這種情感和我們傳統文化觀念中常說到的“壹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意思等同,即父親和老師的地位可以視為同等的,都是成長路人的教育者,引導者。
而“師傅”作為尊稱,更多的含有尊敬的情感在裏面。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對此,妳又是怎麽看呢,歡迎在評論區壹起分享探討~
關註我,看世間百態,品百味人生,了解更多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