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李生伯言文言文譯文

李生伯言文言文譯文

1. 文言文 曹竹虛言 譯文

·紀昀·

曹司農(註:學管錢糧的官。清代的戶部尚書也別稱司農)竹虛言:其族兄自歙(註:she四聲,今安徽省歙縣)往揚州,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強居之。 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夾紙(註:作夾帶用的紙,極薄。舊時考生應試,私帶預先抄好的文字資料或書籍入考場,叫做夾帶)。入室後,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發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發,但稍亂;猶是舌,但稍長,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況無首耶!"鬼技窮,倏然滅。及歸途再宿,夜半,門隙又蠕動。甫露其首,輒唾曰:"又此敗興物耶?"竟不入。

司農曹竹虛說:他的族兄從歙縣去揚州,途中經過朋友家。此時正是盛夏時節,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書屋中,覺得這間屋子十分愜意涼爽。天色晚時想要住在這裏,友人說:“這裏有鬼,晚上不能住在這裏的。”此人不管,強要住下。深夜,有東西從門縫間慢慢進入,像夾帶的紙壹樣薄。進入房間後,便展開化為人的模樣,原來是個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頭發吐出了長舌,變成吊死鬼的樣子。曹笑著說:“同樣是頭發,只是有些淩亂;同樣是舌頭,只不過稍稍長了些,有什麽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頭摘下來放到桌子上。曹又笑著說:“有頭的我尚且不怕,何況妳這沒有頭的東西!”鬼的招數出盡了,便壹瞬間消失了。待到曹從揚州回來,再次住到這裏,深夜,門縫再次有東西蠕動。剛露出它的腦袋,曹便唾罵到:“又是那個倒黴的東西嗎?”鬼竟然沒有進去。

2. 明史孔金傳 文言文 翻譯

明史?孔金傳翻譯註釋

原文

孔金,山陽人。父早亡,母謝氏,遺腹三月而生金。母為大賈杜言逼娶,投河死。金長,屢訟於官,不勝。言行賄欲斃金,金乃乞食走闕下,擊登聞鼓訴冤,不得達。還墓所,晝夜號泣。裏人劉清等陳其事於府,知府張守約異之,召閭族媒氏,質實坐言大辟。未幾守約卒,言夤緣免。金復號訴不已,被棰無完膚。已而撫按理舊牘,仍坐言大辟,迄死獄中。金子良亦有孝行,父病,刲股為羹以進,旋愈。比卒,廬墓哀毀。萬歷四十三年,父子並得旌。

參考譯文

孔金是山陽縣人。父親早亡,母親謝氏,在父親死後三個月才生下孔金。(後來孔金的)母親被大商人杜言逼婚,投河而死。孔金長大後,屢次告官訴訟,(都)沒能昭雪。杜言(向官吏)行賄想害死孔金,孔金就壹路討飯逃到京城,敲擊登聞鼓訴說冤屈,未能上達聖聽,冤情也為得到昭雪。(孔金)回到父親的墓地,日夜嚎啕大哭。同鄉劉清等人(替孔金)向知府陳述他的冤情,知府張守約對此事非常驚異,(就)叫來孔金閭裏和族裏的人和掌管婚姻之事的官員(查證實情),根據事實判處杜言死刑。不久張守約去世,杜言(因為)向上攀附關系而得以免罪。孔金又哭訴不止,遭到捶責,被打得體無完膚。不久以後巡撫整理審查積下的案件卷宗,仍然判處杜言死刑,(杜言)最後死於獄中。孔金的兒子孔良也有孝行,(他的)父親生病,(他)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來進奉給(父親喝),(父親)很快就痊愈了。等到(父親)去世以後,在父親的墓旁築廬守墓,因為過度悲傷而毀壞了身體。萬歷四十三年,父子二人壹起得到朝廷的表彰。

註釋

(1)遺腹:遺孕。指父親去世後孩子才出生的情況。(2)為:介詞,表被動。(3)賈:商人。(4)逼娶:即逼婚。(5)訟於官:告官訴訟。(6)乞食:討飯;要飯。(7)走:跑;逃跑。(8)闕下: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這裏是借指京城。(9)擊登聞鼓:敲擊登聞鼓。登聞鼓:古代帝王為表示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在朝堂外懸鼓,許臣民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10)訴冤:訴說冤屈。(11)得達:得以上達聖聽。(12墓所:墓地;墳地。(13)號泣:嚎啕大哭。(14)裏人:鄉人。同裏的人;同鄉。(15)閭族:同閭和同族的人。閭和族都是古代居民編制單位。如《周禮》記載“六鄉”鄉黨組織,分為比、閭、族、黨、州、鄉六級,“六遂”鄰裏組織分為鄰、裏、酂、鄙、縣、遂六級。(16)媒氏:官名。掌管婚姻之事。《周禮·地官·媒氏》:“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17)質實:根據事實。(18)坐:判罪。(19)大辟:指死刑。(20)未幾:不久。(21)夤緣:音yín yuán。本指攀附、攀援上升,後比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22)免:指免罪。(23)號訴:哭訴。(24)不已:不止。不停止;不間斷。(25)被棰:遭到捶責。被:遭受。棰:壹種刑罰,用木槌責打。(26)已而:不久以後;後來。(27)撫:指巡撫。(28)按理:整理審查。(29)舊牘:舊日的案牘。這裏指遺留的案件卷宗。(30)迄:最終;最後。(31)刲股:音kuī gǔ。割大腿肉。割股療親,古以為孝行;割股祭祀,則表示崇敬之至。(32)為羹:做肉湯。(33)旋:不久;很快。(34)愈:痊愈。(35)比:等到。(36)廬墓:古人於父母或師長死後,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謂之廬墓。(37)哀毀:謂居親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後常作居喪盡禮之辭。(38)旌:表彰。

註:

註釋相關內容參考查字典網。

3. 桑懌傳 文言文翻譯及答案

原文: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遊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往來裏中察奸民。”因召裏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裏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裏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屍,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裏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聖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

譯文:

桑懌是開封雍丘人。考進士,兩次沒有考中,離家到汝潁壹帶遊學,得到龍城幾頃廢田,回來後竭力耕種。年成不好,汝潁旁邊眾縣盜賊很多。桑懌向縣令說:“我願意往來其中察訪不法之徒。”於是召見鄉間少年,告誡他們說:“偷盜不可做!我在這兒,不容許妳們(偷盜)!”少年們都答應了。鄉裏有壹個老人兒子死了還未裝殮,盜賊在夜裏盜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沒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 著兒子的屍體,不能安葬。桑懌聽說後很同情他,可是他懷疑是姓王的少年所為。夜裏潛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沒讓王生發覺。第二天遇到他,問道:“妳答應我不偷盜,現在又偷盜鄉裏老人的屍衣,不是妳嗎?”王生很震驚,(桑懌)就將王生推倒在地捆綁起來。(桑懌)後來被授予郟城尉。天聖年間,該任澠池縣尉。壹年多,又改任永安縣巡檢。樞密史對他說:“給我銀子,我為妳謀個內閣職務。” 桑懌說:“用賄賂獲得官職,非出我心,何況我貧窮無銀。即使有,本來也不能那樣做。” 樞密史很憤怒。桑懌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事跡大多如此類。

(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裏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並且很有謀略。遇人時常表現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夠。他為人不自大,也很註重在威儀方面修養,言語好象言不由衷。猛然與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矯健並且勇武。廬陵歐陽修說:“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運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懌,可謂是義勇之士。他的學問不深卻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來就樂於為人作傳記事,尤其喜歡司馬遷善於作傳,可是他所書寫的都是偉烈奇節之士,喜歡讀書,想學習他的作法,奇怪現今之人像司馬遷那樣作史的人太少了! 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壹定就是這樣。 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4. 文言文 《董文炳傳》翻譯

董文炳,字彥明,是董俊的長子。董文炳的父親死時他才十六歲,帶著幾個弟弟侍奉母親李夫人。季夫人有賢德,治家嚴格,教子有方。董文炳把母親當成先生對待,他聰明機靈,善於記憶和背誦,小的時候就如同成年人壹樣。乙未年,他憑父親的職務接任槁城縣令。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親時的人,他們輕視董文炳年輕,連小官吏都不怕他。董文炳兼聽明斷,以恩義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沒過多久,與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願地在他手下幹事,小官吏拿著文書讓他簽署時,也不敢擡頭看他,內部人們都很佩服他。縣裏很貧窮,又遇到旱災、蝗災,但賦稅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數千石谷子代交賦稅,官府才得以放過老百姓。前任縣令因征集軍需向私人借貸,而貸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蠶和麥子去償還。董文炳說:“百姓都很困苦。我作為縣令,不忍心看到這樣的事,我應當替百姓償還。”於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價還給放貸的人,又登記縣裏的閑置田地分給貧民耕種。於是流散在外的人漸漸回來,幾年時間後老百姓都比較富裕了。朝廷起初統計人口,下詔說有敢於隱瞞實情的將被處死,並抄沒家產。董文炳讓老百姓聚在壹起居住,戶數便減少了。縣府裏很多人都認為這樣不妥。董文炳說:“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願的。”老百姓也有不願這樣做的,董文炳說:“以後他們會感激我的。”於是賦稅大大減少,人們都很富裕並保全下來。鄰近縣中有告狀得不到伸張的,都上書給董文炳,求他裁決。董文炳曾經拜見上級官員,鄰縣的人都聚在那兒觀看,說:“董縣令看起來也是人啊,為什麽他這樣明斷如神!”當時官府不停地搜刮百姓,董文炳壓著官文不予執行。有人向州府說他壞話,州府中也有人想誣蔑陷害他,董文炳說:“我最終也不可能剝奪老百姓來給自己謀私利。”於是棄官而去。

有疑問請您追問我..滿意的話順便采納下~

5.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譯

王元之,濟州人,小時候七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直到畢文簡為州裏當差,才聽說他這個人。

詢問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為生,因此讓他以《磨詩》為名做詩。元之不假思索就說:“只要心裏正直,不要為眼下未被人知曉而發愁。

如果有人輕輕借了妳壹點力,就是妳轉身的時候。”文簡感到十分驚奇,就把他留在了學堂裏聽講學,壹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詩句(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在座賓客沒有能夠對上來的,文簡就把詩寫在了屏風上,元之在下面寫下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看到後感嘆說,真是能治國安邦的才子啊!於是就賜予王元之衣帽,稱他為小朋友(忘年之交)。

6. 呂大忠傳 文言文 翻譯

《宋史·呂大忠傳》原文及譯文----Greysky逐段翻譯供參考 大忠字進伯。

登第,為華陰尉、晉城令。韓絳宣撫陜西,以大忠提舉永興路義勇。

改秘書丞,檢詳樞密院吏、兵房文字。令條義勇利害。

大忠言:“養兵猥眾,國用日屈,漢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於屯田,義勇近於府兵,擇用壹焉,兵屯可省矣。”

為簽書定國軍判官。譯:呂大忠字進伯。

科舉中進士,被任為華陰尉、晉城令。韓絳宣撫陜西時,以呂大忠為提舉領導永興路義勇軍。

後改任秘書丞,檢詳樞密院吏、後房文字。讓呂大忠分析義勇軍的利弊。

呂大忠說:“國家養著的兵太多,國家財政越來越艱難;漢代的屯田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好辦法啊。如今弓箭手部隊的制度接近屯田制,義勇部隊的制度接近於府兵制,選擇壹種好辦法來用,兵屯就可以省出巨大的耗費。”

呂大忠被任為簽書定國軍判官。 熙寧中,王安石議遣使諸道,立緣邊封溝,大忠與範育被命,俱辭行。

大忠陳五不可,以為懷撫外國,恩信不洽,必致生患。罷不遣。

令與劉忱使契丹,議代北地,會遭父喪。起復,知代州。

契丹使蕭素、梁潁至代,設次,據主席,大忠與之爭,乃移次於長城北。換西上閣門使、知石州。

大忠數與素、潁會,凡議,屢以理折之,素、潁稍屈。已而復使蕭禧來求代北地,神宗召執政與大忠、忱議,將從其請。

大忠曰:“彼遣壹使來,即與地五百裏,若使魏王英弼來求關南,則何如?”神宗曰:“卿是何言也。”對曰:“陛下既以臣言為不然,恐不可啟其漸。”

忱曰:“大忠之言,社稷大計,願陛下熟思之。”執政知不可奪,議卒不決,罷忱還三司,大忠亦終喪制。

其後竟以分水嶺為界焉。 譯:熙寧年間,王安石提議派使者到各道州,重立封疆邊界線,呂大忠和範育都被任命為使臣,兩人都拒絕出行。

呂大忠上書陳述五條反對的理由,認為懷撫他國,恩德信義施用不當,必定會招致禍患。朝廷就免了對他的任命不派他去了。

又被命令和劉忱壹起出使契丹,商議代北地區事宜,恰逢父親去世(沒有出使)。後被重新起用,任代州知州。

契丹使臣蕭素、梁潁到了代州,設置帳篷,卻要占據主位,呂大忠和他們據理力急,他們於是轉移駐地到長城以北。呂大忠後又改任西上閣門使、石州知州。

呂大忠多次與蕭素、梁潁相會,每次談判,常以道理折服他們,使蕭素、梁潁稍稍讓步。後來契丹又派蕭禧來要求割讓代北地區(給他們),神宗皇帝召集執政大臣與呂大忠、劉忱商議此事,打算答應他們的要求。

呂大忠說:“他們派壹個使臣過來,就給他們五百裏土地,如果派魏王英弼來要求割讓關南地帶,那怎麽辦?”神宗說:“妳這是說什麽話。”呂大忠回答說:“陛下雖然對我的話不以為然,但我還是擔心不能開這個口子。”

劉忱道:“呂大忠的話,符合穩固社稷的大計,希望陛下好好考慮他的話。”執政大臣知道他們的看法不可改變,商議也最終沒有結果,就罷免了劉忱,讓他回三司任職,呂大忠也結束了守喪。

最終兩國以分水嶺為邊界。元豐中,為河北轉運判官,言:“古者理財,視天下猶壹家。

朝廷者家,外計者兄弟,居雖異而財無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納之名,有余不足,未嘗以實告上。

故有余則取之,不足莫之與,甚大患也。”乃上生財、養民十二事。

徙提點淮西刑獄。時河決,飛蝗為災,大忠入對,極論之,詔歸故官。

譯:元豐年間,呂大忠任河北轉運判官,說:“古時候管理財政,對待天下如同壹家。朝廷如家,在外管理的各地如同兄弟,所處位置雖然不同財政上卻沒有不同。

如今主管部門只知道支出和收入的空名,哪裏有余、哪裏不足,卻沒有把實情告訴皇上。所以哪裏有余就從哪裏收取,不足的地方卻不給他補充,這真是極大的隱患啊。”

於是上疏陳述生財、養民十二件事。被改任為提點淮西刑獄。

那時黃河堤,又發生了蝗災,呂大忠入朝回答君王的咨詢,極為祥細的論述了災情,皇上下詔讓他官復原任。 元佑初,歷工部郎中、陜西轉運副使、知陜州,以直龍圖閣知秦州,進寶文閣待制。

夏人自犯麟府、環慶後,遂絕歲賜,欲遣使謝罪,神宗將許之。大忠言:“夏人強則縱,困則服,今陽為恭順,實懼討伐。

宜且命邊臣詰其所以來之辭,若惟請是從,彼將有以窺我矣。” 譯:元佑初年,呂大忠歷任工部郎中、陜西轉運副使、陜州知州,以直龍圖閣身份任秦州知州,又升任寶文閣侍制。

西夏人自從進犯麟府、環慶之後,宋就停止了給西夏歲幣,西夏打算派遺使來謝罪(請求恢復歲幣),神宗皇帝準備答應他。呂大忠說:“西夏人強大了就放縱、疲弱了就順服,如今他們表面恭順,實際上是害怕討伐。

應該命令邊境官員責備他們為何而來,如果他們壹請求我們就答應,西夏人就憑此看破我們的虛實了。” 時郡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縱之柄。

大忠選僚寀自旦入倉,雖鬥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閼。民喜,爭運粟於倉,負錢而去,得百余萬斛。

譯:當時郡府收購白姓的糧食,豪富之家趁機把持操縱(謀求自私)。呂大忠挑選同僚和他壹起大清早就進入官倉(收購糧食),即使只有壹鬥壹升也接受,不讓收糧之事有壹點阻礙。

百姓們大喜,急相運糧食到官倉(售賣),拿錢離去。最。

7. 鮑君文言文翻譯

翻譯:

從前有個人設下了繩網用來捕捉獐子,抓住了壹頭獐,主人沒發現,壹個過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過路人)想想又覺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帶著的鹹魚放在網裏後離開。原來的主人歸來後,(看見)放在那裏的繩網中放著鹹魚,對此感到很奇怪,認為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

村裏人就在此建了個祠廟,稱為"鮑君",後來有很多人都信奉這個廟的鮑君,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痊愈,就更說這神特別靈。

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裏放鹹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麽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鹹魚的主人說,"這是我(放)的鹹魚呀!哪裏來的什麽神啊!"於是這件事就平息了。

原文:

昔有人設罝以捕獐,得而未覺。有行人竊取之,猶念不仁,乃以鮑魚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於是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謂有神。積七八年,鮑魚主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乃曰:“此是我鮑魚,何神之有?”於是乃息。

罝(音:jū):捉兔子的網,泛指捕野獸的網;得而未覺:得到了卻未發現。怪:以…為怪。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出自:宋 李昉、扈蒙、徐鉉等《太平廣記》

擴展資料

寓意:

凡事要認真考慮、冷靜分析,究察壹番問個究竟,不可人雲亦雲,輕信不科學的東西而鬧出笑話.;要主動探究真理;要敢於質疑。

作者成就:

李昉沿襲中晚唐詩風余韻,效法白居易詩風,為“白體詩”代表人物之壹。

李昉家聚書多漢唐故事,進《開寶通義》200卷。太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參加修纂《太祖實錄》等書。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擢參知政事,兼修國史。壹生多在三館就職,對圖籍藏儲和文獻掌故較為熟悉了解。

開辟學館,以延學士大夫,閱書不必見館主,而下馬入直讀書。所居有園亭別墅之勝,書室墳籍環列四周,召故友名儒寓樂其中。

他還曾參加編撰《舊五代史》,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全宋文》輯有其文兩卷,《全宋詩》錄其有詩。《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2首,《全唐詩續拾》補1首。

8. 李少翁傳的文言文翻譯

註釋: [1]豫章:郡、縣名,治所均在今江西南昌市。

[2]漢川、應城:縣名,均屬今湖北省。皆與竟陵為鄰縣。

[3]媟言:媟音xiè,通“褻”。媟言,輕狎之言。

[4]風眩:外感風邪而昏暈。蹶,通“厥”。

屍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的病癥。 [5]壹匕:匕音bǐ,匙子,小勺。

壹匕,此處指壹藥匙藥物。 [6]圭刀:通常作“刀圭”。

古代量取藥物用具,也借指藥物。 [7]王維堂恭:鐘惺的朋友,京山(今屬湖北)人。

京山也與竟陵為鄰縣。 [8]屬歲逼除:壹年將要過完的時候。

[9]持糒醪餉問翁:糒音bèi,幹飯,此處泛指食品。醪音lóo,酒。

餉音xiǎng,贈送。 [10]墨池殘瀋:瀋音shěn,汁水。

墨池殘瀋,指不經意的筆墨。 [11]糈:音xǔ,糧食,糧餉。

[12]祲:音jìn,古代指征象不詳的天氣。此處指疫病。

下文“疫鬼白晝攫人”指常見人們因疫病而死。 [13]弋陽伎:演唱弋陽腔的歌女。

弋(yì)陽,縣名,今屬江西,是元末明初戲劇曲調弋陽腔的發源地。 [14]秦越人:戰國時的名醫,因與黃帝時的名醫扁鵲相似,也稱扁鵲,渤海郡鄭人。

入秦,秦太醫令李醯(xī)自知醫術不如他,派人殺了他。 [15]目擊道存:眼光壹觸及,便知“道”的所在。

9. 王守壹文言文的翻譯

王守壹

唐朝貞觀初年,洛陽城有個平民百姓叫王守壹,自稱是終南山人,經常背著個大壺賣藥,有人求他買藥買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趕著沒病的人送給他藥,這人十天後必定染上重病。有個叫柳信的,祖祖輩輩住在洛陽,他家有萬貫財產,卻只有壹個兒子。兒子成年後,忽然在眉頭生出個肉塊。多次讓人治療,肉塊也不能除掉,聽說有這麽個王守壹,他便親自登門祈求,請到家裏後,便叫出兒子讓他看。王守壹先點上香,叫人擺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麽壹樣,然後才從藥壺裏取出壹丸藥。用嘴嚼壹嚼攤敷在肉塊上,又叫擺上酒肉筵席。不多時,肉塊破了,有壹條小蛇露出來掉在地上,長約五寸,五彩斑斕,漸漸長到壹丈左右長。王守壹把筵席上擺的酒喝光了,對著蛇呵叱壹聲,那條蛇便騰空躍起,頓見雲露繚繞天色昏暗。王守壹忻然自得地騎著蛇飛去,不知飛到了什麽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飯後,也總喜歡捧著自己的肚皮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有壹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蘇東坡當年的口吻聲氣問周圍的人:“妳們可知道我肚子裏裝的是什麽?”這問題壹出,可就熱鬧了,有說滿腹文章的,有說滿腹經綸的,有說腹藏十萬甲兵的,有說腹中包羅萬象的,總之,都是惟恐馬屁拍得不夠響。可不知怎的,左宗棠這回卻拗著勁,對那些恭維的話無動於衷,腦袋瓜搖了又搖。帳下有位小營官在家鄉原是個放牛伢子,他憑著樸素的直覺,大聲說:“將軍的肚子裏,裝的都是馬絆筋。”左宗棠壹拍案桌,跳起身來,誇贊他講得太對了。這小鬼就憑壹句正點的話,破格提拔。湖南土話稱牛吃的青草為“馬絆筋”。左宗棠生於古歷壬申年,屬猴,但他最喜歡的卻是牛,喜歡牛能負重行遠,為此他不惜詭稱自己是牽牛星降世。這話可不是說著好玩的,他在自家後花園裏,專門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壹個,樣子酷似牛郎和織女,此外,還雕了壹頭栩栩如生的石牛,置於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