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為倒數第二出場。
解析:
“壓軸”原本是戲曲名詞,指壹場戲劇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應用,比如“壓軸戲”,但壓軸也是人們知識的壹個盲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倒數第壹個,倒數第壹個節目稱“壓臺”。
第六版《新華字典》曾把倒數第二個節目改為倒數第壹個,
在第八版《新華字典》又把倒數第壹個節目改為倒數第二個(目前絕大多數人依然理解為倒數第壹個,現多指占據份量大)。
擴展資料:
壓軸的演變:
清代王夢生《梨園佳話》稱“壓大軸”為“壓胄(zhòu)子”。“胄子”就是武戲,而文戲以唱腔見長,欲使文戲的唱工勝過武戲的打鬥,就要“壓胄子”。只有最精彩的節目才能“壓軸”或“壓臺”、“壓場”,這樣的節目往往放在最後,壹般是著名演員的拿手好戲。
詞義是發展的。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更多的是把最後壹個節目稱作“壓(大)軸”。例如:
1、這個節目立刻被選拔出來,第二場在懷仁堂上演,作為那壹晚的壓軸戲。
2、《難忘今宵》、《同壹首歌》等壹批老歌成為了不少演唱會的壓軸曲目。
3、2000年7月11日晚,為期5天的北京國際票友演唱會在長安大戲院圓滿落幕。由於是最後壹場演唱會,因此遵循戲曲中“壓大軸”的傳統,節目從壹開始就非常精彩,徐滌生先生、錢江先生、前田尚香女士等許多演唱者都是“重量級”的國際名票。
例子:
(1)中選拔出來在中南海懷仁堂144上演的節目自然會放在最後壓臺;
(2)中喬羽的壹曲《難忘今宵》自從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壓臺以來,常常作為壹些晚會的壓臺戲,也是每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結尾曲。
(3)明確地把為期5天的最後壹場演唱會視為傳統的“壓大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