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
王昭君(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1]?(壹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壹的“落雁”。成語中「沈魚落雁」、「畫工棄市」記載她的生平典故。
擴展資料:
故事演變
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歷了壹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情節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於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於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而匈奴經過漢朝連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並且呼韓邪單於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第三次入京朝貢時,元帝挑選了宮女賞賜於他 。
而北匈奴郅支單於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漢朝屈辱求和”這種情況,也並無王昭君自願請行壹說。而且漢元帝也並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後的《後漢書》並未采用這壹傳說;而此後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采用這壹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壹個人的身上。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王昭君變文》壹反正史的記載,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畫圖,單於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
後世大多數詩詞戲劇都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等文學作品改編而成,如元代馬致遠的《漢宮秋》。受這些作品影響後人對王昭君和昭君出塞形成刻板印象既把昭君出塞當成是屈辱和親。實際正史中上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