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問我:韓叔叔,不會聊天怎麽辦?
我反問道:什麽時候什麽情況下可以不聊天?不能和誰聊天?
答復各不相同,基本上涵蓋了社會狀況的所有方面,概括如下:
不會說話的人:陌生人,朋友,同事,家人,剛認識的戀人。
不可能聊天的地方:室外、室內、飯桌上、屋檐下、聚會上、日常生活中。
聊天無法開始的時間:早上,中午,晚上,深夜,午夜後,淩晨...
嗯,可能是網絡技術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大家都變得喜歡在屏幕後面敲鍵盤,不太擅長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也可能是戀人多聊了半句,碰巧和大家都是戀人。
但是,還有壹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溝通中的壹些細節和方法被我們忽略了,這就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效果,讓我們在心理上更加難以接近聊天對象,進而導致話落在地上,無法撿起來。這個時候,場面就比較尷尬了。
今天我們就多聊壹點,盡量用壹個長故事把不能聊的問題壹個個分解。如果空間太長,可以選擇先標記後退出,以後需要的時候再慢慢享受。
首先,如何找到談話資源的問題
如果和妳聊天的人和妳不是很熟,或者大家關系壹般,但是在公共社交場合,就需要用壹些話作為“由頭”來打破僵局,打破冷場。這時候找talk資源是個問題。
找談資需要註意什麽?如何找到合適的談話材料?
我們有壹個基本原則,就是找壹個大多數人沒有分歧,又方便入手的話題。
這個講座應該有以下三個特點:
1.大多數人能夠並且想要參與。
如果妳想說話,妳必須首先把妳的頭弄對。兩個剛認識的陌生人搭訕,說說自己的名字,是個不錯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名字,我們的名字大多都有來歷和典故。短短幾個字或多或少承載著我們父母長輩的信任。說名字是個特別好的話題,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說。
當然,除了名字,家鄉美食美景,興趣愛好,氣候,熱門影視劇或文章,都可以拋出來作為調動氣氛,暖場的切入點。
2.幾乎沒有區別
之所以能聊到死,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我們經常不自覺地把話引到不同的點上,引向死胡同。
舉個例子:如果我問妳,妳喜歡韓寒還是景M .郭,妳選妳喜歡的那個來回答我。這樣我就有50%的機會不同意妳的觀點,我可能會愛屋及烏,恨屋及烏。也許,對話會凍結。
但如果我問妳,妳喜歡哪些作家或作品?妳說幾個。這樣,我可以選擇我也欣賞的部分在侃侃與妳交談,我們會越談越投機。即使我不知道妳說的每壹句話,我也可以借此機會向妳提問,交流更加順暢。
所以我們看到聊天的時候,最好不要問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不要突出比較的意義。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們也可以好好聊聊,不用比較自己。我們可以讓大家暢所欲言,談談自己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明星、影視劇等,這樣就可以成功地用展示特點代替比較,差異也就無形中消失了。
3.易於展開,便於互動
除了生硬酸澀的對比,壹個同樣能殺天的話題就是封閉問答。什麽是封閉形式?就是事實本身,沒什麽好說的,像標準答案壹樣陳述。
比如:吃飯了嗎?我吃了。這是典型的封閉式問答。就算多說幾句,也是牽強附會,毫無意義。同樣的主題,在開放的表達中,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妳為什麽喜歡這道菜?在選擇食物和就餐地點時,妳會註意或考慮什麽?我是個吃貨。有什麽好的減肥經驗或心得嗎?
像這樣的開放式話題都有壹個特點,就是不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問事物背後象征或蘊含的典故和故事。
而“講故事”真的是聊天中最重要最寶貴的能力,比聊天還重要。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其實都是在用各種方式講故事,這些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討論。
第二,關於如何進壹步對話。
在大家都有了了解,對彼此有了基本的印象之後,自然就想把話題進壹步延伸,從而帶動雙方的情感關系更加緊密。這個時候,就沒什麽可做的了。有兩種方式可供參考:
1.找出對話中的交集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發現,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剛交了新朋友,他們都有壹個習慣性的行為:攀關系。
比如壹個問另壹個:哎,妳老家在哪?哦,大連,真巧。我也是。
這其實是壹個很實用的社交習慣,在今天的社交場合還是要放類似的動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面對另壹個不是特別熟悉的人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想從對方身上判斷這個人是否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征。
而如果有,往往會讓他產生壹種莫名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同時,兩個人的交集程度越高,親密度和認可度也越高。
而這也是為什麽最需要和陌生人交朋友的人,往往是最善於從初次見面的對象中找到交集的人。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壹些國家在領導人大選前要求候選人出席各種場合,發表競選演說,拉票。地點可能在室內,也可能在大街小巷,時間有限。在如此脆弱的傳播情境下,如何快速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壹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找到交集。
如果我去某個學校做宣傳演講,我會先說:啊,這就是我曾經夢想的學校。我的壹個親戚和壹個朋友的孩子在這裏讀書深造。
如果我去某個工地見工人朋友,拉選票,我又會說:啊,我爸媽是社會底層,所以我身體裏流的是底層人的血。我了解妳,更愛妳。
以此類推,很多會說話會聊天的人,往往會非常註意妳上壹次發言所傳遞的信息內容,然後在腦海中快速過濾,試圖找到交集,讓妳覺得自己誌同道合。
有交集的話,把交集拿出來就挺厲害的。如果沒有交集,那麽盡力去挖掘交集就更厲害了。有人說太難了。沒有它怎麽能挖出交集?
要知道,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只是有直接關聯和間接關聯;而且要記住,即使是看似相互矛盾的事物,只要我們稍微把概念擡高,就能把它們連成同壹個命運體。
比如壹個公司高管去工地做競選演講,家裏人都很有錢,那麽他和工人的身份看起來是矛盾的,沒有交集,但是只要稍微提壹下概念交集就會出來。比如他可以說:妳們是工人,我是富人,但我們都是通過勞動致富的人;妳來自南方,我來自北方,但我們都來自中國...
再比如:媳婦和婆婆的身份和地位看似對立,水火不容;但他們交流的時候,也有很多交集可尋:媽媽,妳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為什麽不聯手壹起吐槽這些臭男人!
所有的人都可能因為各種物質或精神利益而成為拴在同壹根繩子上的螞蚱。找到交集和交朋友比我們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有些人可能又會產生疑問:這樣做很簡單,但是被朋友對待的人是不是很傻?他們不知道我們在找十字路口嗎?他們那麽容易被收買嗎?
當然不是。
但是人很好。當我們看到對方花了那麽多時間試圖和我們建立交集和關系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哇,妳想得真周到。這個時候,真正讓我們感到親切的,其實是對方在努力和我們拉近距離的那種心態。
在真正的溝通中,最重要的不是目的的完全實現,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動之前趕到,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讓人看到妳的用心。
2.用個人話題加深關系
我們常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很淺薄,聊天的形式很熱鬧,但感情和內容總是很膚淺。其實這和我們的選題有很大關系。
回想壹下,我們的大多數聊天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幾類:
(1)奉承的客套話
(2)功利主義求助
(3)背後抱怨
(4)端莊典雅的文字
這些還不算太差。太多惡心的話占據了我們太多的內容表達空間。難怪我們彼此的友誼難以為繼。如果總是說這些話,怎麽能指望進壹步延伸話題呢?
要知道,除了表面的社會規範,我們還有壹種深深的對理解和認同的渴望。雖然每個人都是壹座孤島,但同時,我們所有人都渴望打破心中的這份孤獨。
談論私生活可能聽起來令人不快,但這是拉近人們距離的必要行動。
但是要註意:我們在談個人話題的時候,壹定要有原則,否則容易踩雷。這個根本原則就是:不要給對方壓力,不要讓對方感到被輕視或被批評。
比如妳想和對方聊“妳有孩子嗎,妳的孩子怎麽樣?”不要壹開始就問:妳有孩子嗎?沒事的。到底好不好?
首先,對方可能有生育問題。如果妳唐突的提問,他會覺得妳在嘲諷他。而且別人家的孩子好不好也不好說,然後就敷衍的聊到死。
我們不妨試著問這個問題:我很喜歡孩子。妳喜歡孩子嗎?
這個問題無傷大雅。如果妳沒有孩子,妳可以說妳喜歡或者不喜歡。有了孩子,壹般會順便說說孩子的情況。他壹有了孩子,妳就可以開始很多家常話了。兩個人會越聊越深。
這個例子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想深入話題,全身而退,那麽在談私人話題的時候,可以用“迂回插入”的方式,先說出自己的情況,然後詢問對方的看法,誘導對方自己說明情況,再慢慢深入。
第三,如何讓對方聊嗨的問題。
僵局也打破了,話題更深入了。那麽如何才能讓談話更進壹步,讓被采訪者既能聊到話題,又能在情感上充滿活力呢?
很簡單:懂得傾聽,善於傾聽。
這個方法真的是老生常談了,我也不想在這裏贅述,但是很多人,也許是因為接觸這個方法太多了,並沒有太在意。在這裏,我們簡單說壹下傾聽的重要性。
我先問妳壹個問題。妳認為對話中的主動權在哪裏?是在說話人的壹方還是聽者的壹方?
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當然是說話的人。他們必須聽我說的壹切。
不完全是。其實在溝通中,往往是聽者更有主動權。
比如壹個孩子考試考了壹百分。放學後他沖回家,非常高興地對正在做飯的媽媽說:媽媽,媽媽,妳猜我今天在學校遇到什麽事了?
等壹下,然後我們會看到壹個有趣的現象。孩子們的第壹選擇不是傳達關鍵信息,而是先選擇懸疑、懸疑、烘托氣氛。為什麽?很簡單,因為再冠冕堂皇,如果聽者(母親)沒有回應,他也會很不開心。
這時候媽媽如果壹點興趣都沒有,還是很認真的問:作業寫完了嗎?快點做作業。
孩子會極度抑郁和失落。
另壹方面,如果媽媽看起來很感興趣,問“妳怎麽了?快告訴我。”
孩子會癢說:我考了壹百分!
然後媽媽用壹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展示了她的驚喜:哇,寶寶太棒了!這個消息真的讓我很開心!
這時候孩子就會很滿足,甚至會說怎麽答卷子,怎麽準備復習。
他高高低低地挺胸,成就感爆棚。他覺得媽媽真的很好,下次會告訴她好的事情。
讓我們跳出這個案例,回想壹下。當我們在向別人表達的時候,我們不就是孩子,而聽者就是母親嗎?每壹個表達者都是壹個充滿憧憬和期待的孩子,渴望自己的話被重視和回應。每個聽眾都是母親。選擇權在自己手裏,聽不聽,以什麽樣的狀態聽。
那麽,妳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誰是主導力量?看似在說者手中,實則在聽者手中。
每個人都是人,誰也無法精致。即使是老師、領導、企業主,他們在臺上演講的時候,如果妳仔細觀察,或者親身體驗,妳就會知道,即使是臺下打著哈欠東張西望,或者應聘穆娜的時候,他們也常常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
當壹個聽者對說話者的對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給予大量的反饋時,妳會發現說話者的聲音越來越高,表情和肢體動作越來越豐富,活潑得像個孩子。
相反,當我們壹臉冷漠,只用“嗯嗯,哦,可以”來敷衍對方的時候,無異於壹種冷暴力,就像壹盆冰,可以瞬間熄滅對方所有的熱情。
所以,既然傾聽如此重要,妳就能明白當妳和妳認為更重要的人交談時該怎麽做。
第四,關於壹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我們似乎窮盡了整個日常交流中聊天的所有流程,從破冰階段到深入話題階段,再到傾聽反饋階段。看來我們已經掌握了這壹點,我們可以和任何人談得很投機。
但我相信,有些讀者朋友,即使使用了以上所有的方法,仍然無法和某個群體聊得很熱烈。
這部分群體有壹個很有欺騙性的名字:妳的男朋友。
不需要我多解釋了。我相信另壹半的女性讀者早就準備好了長篇大論:對,對,就是我們家的活死人。天啊,誰能幫幫他?可能是他追我的時候說的,也可能是他說的。他得到後喜新厭舊,天天不理我。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他通電話。他不愛我嗎?妳改變主意了嗎?為什麽和他多聊聊就這麽難?為什麽我不能和他聊天?
嗯,這其實是壹個存在了幾千年的誤區。
在傳播領域,有壹大塊叫性別傳播。
主要討論男女因先天和後天發展差異而產生的不同交往習慣。
在性別交流中最具體的應用往往發生在男女戀愛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常說大部分感情問題本質上都是溝通問題。
就像我們壹開始舉的例子:我們在戀愛的時候,最常抱怨的壹點就是,女生會覺得,男生壹旦在壹起,就會漸漸對女生冷淡。往往妳要麽不主動打電話,要麽兩三天後才打電話。
而且,即使打通了電話,態度也很敷衍。
往往是:嗯,哦哦,好的,我知道了,我得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有兩種誤解:壹是男朋友這麽做是因為他不再愛我了嗎?第二,是不是只要和女生在壹起,男生就會不再關註?
首先妳要知道,交流是女生的壹種樂趣。但是對於男生來說,交流是壹項任務。
關於這壹點,進化心理學已經給出了解釋。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古代,人們當時的主要分工,男性主要負責狩獵,女性在部落中主要負責采集和照顧。
因此,對於男性獵人來說,交流是完成任務的必要手段。面對叢林中的獵物,即使妳想傾訴也可以,但我們得長話短說。有什麽問題,三言兩語說清楚。
至於那些啰嗦,總想拉著別人說話,分享靈魂的獵人,很難彌補他們的獵物。
相反,對於負責收集和照顧的女性來說,她們不得不依靠柴火來相互分享信息。如:哪棵樹的果子好吃,哪棵有毒。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聊天八卦基本上是女人的壹種生存技能。它可以幫助我們確認自己在社交網絡中的地位。保持對群體關系的信心,所以時不時的交流,這在心理上給女生帶來了愉悅感和安全感。但這種心態並不容易讓男生享受到。、
男生交流是為了完成任務,壹旦任務目標不明確,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麽。
這裏請註意,不是男生不愛說話,而是壹旦任務目標不明確,男生就很容易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麽。
所以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因為當時任務明確,男生壹天到晚給女生打電話。他覺得沒事,總有說的。
但是當兩個人的關系確定了,讓男生每天打電話,打這個電話的時候他會不知道說什麽,因為昨天和今天,大家的生活都是壹樣的。
在這裏,也請註意,我的意思不是這個男生喜新厭舊,而是他不知道手頭的任務在哪裏。所以他的交流欲望會大大降低,所以這個時候,解決的辦法就是不要壹直向男生抱怨,因為男生根本不懂。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給男生壹個明確的任務,讓他們知道我作為壹個女生,每天需要和伴侶通20到30分鐘的電話,這是我保持自信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所以,親愛的,妳的任務就是每天找個時間給我打電話。妳應該專註於這個電話,妳應該盡力讓我開心。然後,當任務完成後,妳可以做任何妳喜歡的事情。
這樣就清楚了,聊不完的誤會和煩惱也就迎刃而解了。
結論:
今天第壹次花了很長的篇幅為大家剝皮挖餡,講述關於“不會聊天怎麽辦”的問題。
最後提醒讀者,以上方法和經驗都要作為輔助參考。不要拿著它們壹個壹個的去實現,壹個壹個的用在溝通上,這樣會很粗糙,很功利。其次,也會讓妳感到疲憊和疲憊。
我希望我說的這些方法論的東西,都被當成壹本字典般的參考書。以後在交流中遇到什麽困惑,打開來,回頭看,查漏補缺,帶著問題回去。
就這樣,我所有的願望都實現了,就是讓妳多和身邊的人說說話,有話說,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