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天生陸羽傳茶道,求下句及其典故!

天生陸羽傳茶道,求下句及其典故!

去過天福茗茶的細心之人會在步入茶香四溢的茶室前,看到天福的壹副茶聯。這是壹副藏頭聯:

天生陸羽傳茶道

福報盧仝品茗歌

關於這副茶聯,其實還有著許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包含其中。這副茶聯上聯說的是茶聖陸羽,下聯說的是寫出《七碗茶詩》的盧仝。

那為什麽說“天生陸羽傳茶道”呢?因為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而又醉心茶道,他獨特的經歷像是上天降生陸羽來人間傳揚茶道似的。陸羽3歲時遭父母遺棄,“未知孰是”,後被竟陵西塔寺(原名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智積禪師將小陸羽抱回寺院之後,可能是出家人沒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加上寺廟中的誦經坐禪的生活環境也不適合撫養孩童,智積禪師便只得托人代為撫養。這位受托之人是當地的壹儒士,姓李。陸羽在李家大約生活了五六年,得以浸潤於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也就是他八九歲的時候,李儒士因出仕江南而離開了竟陵,因此,他又重新回到了龍蓋寺智積禪師身邊。然而,在李家生活的五六年,卻對陸羽以後的成長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對於陸羽日後能寫出《茶經》的文字功底作了很好的鋪墊。

回到寺院以後,智積禪師自然承擔起了教育陸羽的責任。智積禪師自然就想陸羽在寺院裏念經誦佛,剃度受戒,出家為僧。但是,陸羽在李家的五六年讓他深信儒學,他不願皈依佛祖。智積禪師為了在思想上“壓服”陸羽,就讓他“歷試賤務”,什麽灑掃清洗、挑瓦蓋房的雜事繁役都讓他去做,陸羽卻仍然對儒學文化甚感興趣。後來陸羽終於忍受不了寺院裏的受饑餓、苦役、鞭笞的奴婢生活,逃離了寺院。有唐壹代,寺院裏面飲茶之風已然盛行,僧人們借助喝茶提神,解除坐禪的困乏以及借飲茶入定已經流傳開來。從小在這樣禪茶壹味的環境裏成長,對他日後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陸羽名字的由來,壹直是個謎。壹種說法,據說智積禪師為陸羽取名時曾占卦,占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或有另壹種說法,陸羽姓名的取得也頗有意思,據說陸羽年長後以《易》自況,占得《漸》卦,卦辭雲:“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這仿佛喻示著:本為凡賤,實為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從這方面來看,也說“天生陸羽”。

陸羽在寺廟裏成長,怎麽會寫出《茶經》呢?陸羽逃出寺院後,有過壹段“優伶”生活,據說在戲劇上頗有造詣,因此他逐漸被同行和社會認可。在壹次的大型戲樂活動中,陸羽的戲劇才能及組織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因此陸羽的人生又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當時,新任的竟陵太守李齊物很欣賞陸羽,便出面介紹他求學於當地名儒鄒夫子。

陸羽在求學鄒夫子的兩三年裏,經常去附近的野生茶林采茶,煮茗烹茶。就是從現在開始,陸羽對茶事發生興趣,並有意對它進行壹番考察、研討,不過這時候陸羽還沒有遠走他鄉。直到22歲時,他終於首次告別家鄉,開始了他的周遊考察。他先後遊歷巴蜀、淮南、河南、贛北、皖南,後“安史之亂”爆發,為避戰亂,陸羽渡江南下,從此再也離不開江南的山山水水,在江浙壹帶考察、隱居、著述、交遊,自得其樂。他在此過程中結識了許多文人,像顏真卿、孟郊、釋皎然、戴叔倫……陸羽在青山綠水間煮水煎茶,直至804年,茶聖陸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回歸於自然,享年72歲。

陸羽從小“學屬文”,後來還曾受封“太子文學”,可見陸羽的文學造詣也非同壹般,不然壹班文人、學士也不會與他往來,陸羽除了詩文創作外,費時最多、用心最勤的也就是他的著述活動了。《茶經》會從陸羽手中誕生,確實是上天註定的。壹則唐代禪宗興起,飲茶已經深入日常,二則文人雅士推波助瀾,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又與文人士大夫關系密切,加上他“恥壹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所以《茶經》出自其手,就順理成章了。

陸羽首次考察歸來棲身竟陵東岡時就開始著手創作《茶經》,764年,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二年,《茶經》初稿告竣。據說當時就有不小影響,許多人都競相傳抄。但陸羽本人對此不滿意,後來在755年對《茶經》作了壹次大的修訂,尤其是充實了歷史上有關茶學的典故事實。這就是壹直流傳至今的《茶經》定稿本。

《茶經》分上、中、下三卷,***計十篇,即“壹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論述茶的起源、器具、發展、產地,以及如何采茶、制茶、選水、煎茶、品飲等。陸羽在《茶經》這壹篇中,正式為“茶”確立了這壹名稱,從那以後壹直為後人沿襲。茶以前都寫作“荼”,陸羽的這壹改動,對於茶的讀音、字形、含義都正式確立,還了“茶”木本植物的自然屬性以及“人坐草木間”的深刻意義。《茶經》大道至簡,短短七百字,澤被後世。

荒野棄兒成聖人,天生陸羽傳茶道。

飲茶風尚到了唐代,逐漸普及開來,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講究,茶成為許多詩人、文學家醞釀、累積靈感時不可或缺的飲品。於是產生了大量有關飲茶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壹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壹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道出了品茶悟道的獨特感受,形象生動,浪漫飄逸,歷來受人推崇。之所以說“福報盧仝品茗歌”,是盧仝受了陸羽《茶經》的福澤,才寫出了如此令人稱道的好詩,為後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