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zǐ chuāng
2 英文參考scrof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ervical scrof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denosis scrofulosa [朗道漢英字典]
crewels [朗道漢英字典]
king’s evil [朗道漢英字典]
lymphoid tuberculosis [朗道漢英字典]
scrofula [朗道漢英字典]
struma [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九子瘡為病名,即瘰癧[1]。
瘰癧(cervical scrofula)為病名[2][3]。是指以頸部緩慢出現豆粒大小圓滑腫塊,累累如串珠,不紅不痛,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易成竇道為主要表現的癆病[4]。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故名瘰癧。瘰癧俗稱瘰子頸、老鼠瘡[2]。又名鼠瘺、鼠瘡、九子瘡、鼠癧、走鼠瘡、螻蛄癧、延珠瘭、野瘭、串瘡等[1]。小的為瘰,大的為癧[1]。又因其所發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異,如生於頸前屬陽明經者,名為痰癧;生於頸項兩側屬少陽經者,名為氣癧;生於腋下連及胸脅者,名為馬刀俠癭等[5]。瘰癧因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結於頸項而發病,以結核累累成串、潰後膿出清稀、瘡口經久不愈為特征[5]。多見於體弱兒童或青年,好發於頸部及耳後,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後逐漸增大,並可串生,潰後膿液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竇道。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寒熱瘰癧,在於頸項者。”
《薛氏醫案·瘰癧》:“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頊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發熱,咽項強痛。”
《河間六書·瘰癧》:“夫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頸頜,下連缺盆,皆為瘰癧,”
九子瘡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淋巴結結核[4]。
4 九子瘡的病因病機九子瘡多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結於頸、項、腑、胯之間[1]。
九子瘡多因體虛氣郁、痰濁邪毒結聚經絡所致[2]。
九子瘡常因情誌不暢,肝氣郁結,氣滯傷脾,以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結於頸項而成。日久痰濕化熱,或肝郁化火,下爍腎陰,熱勝肉腐成膿,或膿水淋漓,耗傷氣血,漸成虛損。亦可因肺腎陰虧,以致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結聚成核。
九子瘡多因肝氣郁結,氣滯痰凝,或陰虛火旺,灼津為痰,結於頸項而發病。日久結核潰爛,氣血兩虛,正虛邪戀[5]。
4.1 氣滯痰凝肝郁傷脾,脾不運濕,痰濁內生,阻於少陽、陽明脈絡,結於頸項、腋下遂成瘰癧[5]。
4.2 陰虛火旺肝郁化火,久則下爍腎陰,或素體肺腎陰虧,均可導致陰虛火旺,痰火日增,搏於少陽、陽明脈絡,結於頸項、腋下[5]。
4.3 氣血兩虛若久病不愈,漸致結核潰爛,膿水淋漓,耗傷氣血,正虛邪戀,難以祛腐生肌,致竇道經年不愈[5]。
5 九子瘡的癥狀九子瘡多發於頸項及耳的前後,圓核累累如串珠[2]。臨床見圓核三、五枚串生,位於壹側頸項及耳後,甚至連及胸腋[2]。
初生如豆,數目不等,不紅不痛無熱,漸大如李增大串生,堅硬但可推動[2]。
後期微覺疼痛,結塊粘連,推之難移[2]。
將潰時皮色紫紅,潰後流出膿汁,稀薄而夾有敗絮樣物,收口緩慢,常此愈彼潰,久難收口而形成瘺道[2]。
6 九子瘡的診斷九子瘡好發於頸項及耳前、耳後的壹側或兩側,也有延及頜下、鎖骨上及腋窩等處者。
6.1 初期頸部壹側或雙側,結塊腫大如豆,較硬,無疼痛,推之活動,不熱不痛,膚似正常。可延及數日不潰。壹般無全身癥狀。
6.2 中期結塊逐漸增大,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結塊亦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塊,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若液化成膿時,皮膚微紅,或紫暗發亮,捫之微熱,按之有輕微波動感。部分患者有低熱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6.3 後期液化成膿的結塊經切開或自行潰破後,膿液稀薄,或夾有敗絮樣壞死組織。瘡口呈潛行性空腔,創面肉色灰白,瘡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斂,可以形成竇道。此時部分患者出現低熱、乏力、頭暈、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或出現盜汗、咳嗽、潮熱等癥:如膿水轉稠,肉芽轉成鮮紅色,表示將收口愈合。
6.4 輔助檢查結核菌素試驗呈陽性,紅細胞沈降可增快。膿液塗片檢查可找到結核桿菌,必要時可作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確診本病。
7 需要與九子瘡鑒別的疾病失榮:多見於中、老年人;有口腔、鼻咽部的惡性腫瘤,可轉移至頸部淋巴結;腫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潰破之後如石榴樣,血水淋漓;常伴頭痛、鼻衄。
8 九子瘡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初期宜疏肝解郁,軟堅化痰,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或服消瘰丸[1]。後期以滋補肺腎為主,用六味地黃丸加沙參、麥冬等[1]。如屬風熱結毒,應以祛風清熱為主,佐以軟堅散結,服防風清毒飲[1]。
8.1.1 氣滯痰凝瘰癧·氣滯痰凝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氣滯痰凝,以腫塊堅實,無明顯全身癥狀,舌苔薄膩,脈弦滑為常見癥的瘰癧證候[4]。
8.1.1.1 癥狀結塊腫大如豆粒,壹個或數個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能動,不熱不痛;無明顯全身癥狀;苔膩,脈弦滑。
多見於瘰癧初期(結節期)。腫塊堅實,全身癥狀不明顯,苔薄膩,脈弦滑[5]。
8.1.1.2 辨證分析情誌內傷,肝氣不舒,脾失健運,痰熱內生,隨經絡循至頸部,痰凝氣結而成結塊;病在初期,尚未化熱,故皮色不變,不熱不痛;苔膩、脈弦滑為氣滯痰凝之象。
情誌不暢,肝郁及脾,脾失健運,蘊濕生痰,阻於少陽、陽明經脈,聚而成塊,故腫塊堅實。此時正氣未虛,邪勢尚輕,故全身癥狀尚不明顯。苔薄膩、脈弦滑,為氣滯痰凝之象。[5]
8.1.1.3 方藥治療治法:疏肝養血,健脾化痰。
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
8.1.1.4 針灸治療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5]。
選穴: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穴為主。取肩井、天井、章門、豐隆、肘尖、阿是穴[5]。
隨證配穴:若結核發於頸項兩側及腋下者,加翳風、足臨泣。若結核發於頜下、項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脅脹痛者,加陽陵泉。伴脘痞納呆者,加中脘、足三裏。[5]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或加灸。
方義:取手少陽經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經氣,開郁散結,為治療瘰癧的經驗穴。肩井可疏通少陽經氣,以達行氣散結化痰之功。章門為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又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膽經氣,又能化痰散結而消瘰癧,故《針灸甲乙經》載有:“章門主治馬刀腫瘺”。豐隆能運濕化痰散結。肘尖是經外奇穴,為少陽經所過,用灸法可化痰通絡,《瘡瘍經驗全書》載有“肘尖治瘰癧已成未成,已潰未潰”,為治療瘰癧的經驗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氣血。[5]
8.1.2 陰虛火旺瘰癧·陰虛火旺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陰虛火旺,以核塊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皮色轉暗紅,午後潮熱,夜間盜汗,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瘰癧證候[4]。
8.1.2.1 癥狀結塊逐漸增大,皮膚粘連,皮色暗紅;全身見潮熱、盜汗、咳嗽或痰中帶血絲,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多見於瘰癧中期(膿腫期)。核塊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皮色轉暗紅,伴有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5]。
8.1.2.2 辨證分析肺腎陰虛,陰虛火旺,灼津為痰,痰與虛火互結而成結塊;陰虛火旺,則潮熱;虛熱迫津外泄,則盜汗;虛火傷肺絡,故咳嗽,痰中帶血絲;虛火內擾心神,則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時治療,灼傷腎陰;或素患肺癆,肺腎陰虛,均可導致陰虛火旺,虛火煎液成痰,痰火搏於少陽、陽明脈絡,結於頸項、頜下等處,致結核日趨增大。濕痰屬陰,其性粘滯,與虛火相搏,則結核皮色暗紅而與皮膚粘連。陰虛火旺,虛熱內蒸,迫液外泄,故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5]
8.1.2.3 方藥治療治法:滋陰降火。
六味地黃湯合清骨散加減。
8.1.2.4 針灸治療治法:養陰清熱,化痰散結[5]。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天井、少海、三陰交、太溪、百勞[5]。
隨證配穴:若伴有潮熱盜汗者,加陰郤、膏肓。兼見咳嗽者,加列缺、肺俞。[5]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5]。
方義:三陰交、太溪用補法以滋陰降火,乃“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天井用瀉法,能清熱化痰,散結消瘰。百勞為經外奇穴,少海為手少陰經穴,均用平補平瀉法,能補虛降火除煩,止盜汗而化痰濁,為治療瘰癧的經驗穴。[5]
8.1.3 氣血兩虛瘰癧·氣血兩虛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氣血兩虛,以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質淡嫩,舌苔薄,脈細為常見癥的瘰癧證候[4]。
8.1.3.1 癥狀潰後或經切開後膿出清稀,淋漓不盡,或夾敗絮樣物,創面灰白,形成竇道,不易收口;兼見面色蒼白,頭暈,精神疲乏,胃納不香;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
多見於瘰癧後期(破潰期)。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淡質嫩,苔薄,脈細。[5]
8.1.3.2 辨證分析氣血不足,不能釀化為膿,故膿出清稀,淋漓不盡;氣血虧虛,不能上榮於面,則見面色蒼白,頭暈;脾失健運,則胃納不香,精神疲乏;舌質紅、苔薄、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象。
瘰癧久延,局部潰爛,膿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時邪毒已衰,正氣已耗,氣無所主,血無所生,陰陽俱虛,故雖瘡破膿出,但膿出清稀,且夾有敗絮樣物。久病氣血虧耗,形體失養,神氣不充,故消瘦神疲。氣血兩虛,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無華。舌淡質嫩、苔薄、脈細,均為氣血兩虛之象。[5]
8.1.3.3 方藥治療治法:益氣養血。
香貝養營湯加減。
8.1.3.4 針灸治療治法:補氣養血[5]。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足三裏、三陰交、膏肓、百勞、氣海、膈俞[5]。
隨證配穴:伴虛熱者,加陶道、太溪[5]。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加灸[5]。
方義:足三裏、三陰交,以加強氣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勞可療諸病百虛。膈俞為血會,配氣海補氣血兩虛。加灸氣海、膏肓可振奮元氣,扶正祛邪,祛腐生肌。[5]
8.1.4 肺腎陰虛瘰癧·肺腎陰虛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結核累累成團塊,移動性差,久則皮色轉暗紅,成膿潰破,膿稀薄,形成竇道,伴身體羸瘦,咳嗽痰紅,潮熱盜汗,口幹顴紅,遺精、經閉,舌質紅,光亮少津,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瘰癧證候[4]。
8.2 外治法未潰者外用陽和解凝膏,已潰者外用丹藥或生肌散[1]。
初期局部結塊處可敷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
中期外敷沖和膏,如膿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膿已熟宜切開排膿,創口宜大。
後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摻於藥棉納入潰口,外敷紅油膏或沖和膏。如肉芽紅活,膿腐已盡時,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竇道時,可用千金藥線,也可用手術方法將壞死組織清除。
拔核療法:適用於腫核較小,不能內消。體質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許摻於太乙膏上,蓋貼於結塊處,每3天1次,結核小的7天左右脫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將結塊拔去。待結核脫落後,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藥物有很大 *** 性,故使用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癥,對結塊較大而深在的,或與周圍組織粘連的,或年老體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8.3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本病有壹定療效,其中火針與灸法治療效果較為滿意。但火針針刺不宜太深,《針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傷經絡”的記載,應慎之[2]。
對已化膿者,局部不宜直接針刺;對已破潰者,應配合外敷藥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溫和灸,有利瘡口收斂[2][2]。
治療期間應加強營養,註意休息,避免過勞[2]。
8.3.1 體針取天井、百勞、肘尖等穴為主,瘰癧局部用隔蒜灸[2]。頸部瘰癧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裏;耳項部瘰癧者加翳風、支溝、足臨泣;腋下瘰癧者加肩井、少海、陽輔[2]。
直接刺入腫大的結塊,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 *** 。對已成膿的不宜應用。
8.3.2 火針方壹:火針加熱後自結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針,隔2~3日1次[2]。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裏、足三裏、四花穴、結核點。按火針操作方法,每次選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為1療程。[5]
方三:取病竈局部,腫塊結節型者,於最早出現或最大結節腫塊的上、中、下各刺1針,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腫塊已化膿未潰者,用粗柄火針直刺病竈中心,使膿液盡快排出;已潰破者,在破口周邊0.5cm處用火針淺圍刺;有竇道滲出形成瘺管時,用相應長的火針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為1療程。[5]
8.3.3 挑治法方壹: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兩側尋找小米粒大,略高於皮膚的紅色小點或壓痛點,用粗針挑破並挑出皮下纖維樣物的根[2]。隔3~5日1次[2]。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兩旁找尋結核點(略高於皮膚,色紅,指壓不褪色的即為結核點)進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進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從胸6~9旁開1.5寸的區間內尋找陽性反應點。常規消毒,局麻,用手術刀橫向切開皮膚約0.5cm,再用消毒三棱針於切口處將白色纖維逐壹挑斷,直至脂肪處。術畢縫合切口,塗上碘酒,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周1次,10次為1療程,間休1周。本法適用於結節期,皮膚有炎癥者禁用。[2]
8.3.4 割治法選膈俞、肝俞兩穴,消毒後在局麻下用手術刀切開穴位表皮1~2厘米長,取出皮下脂肪少許,術畢縫合[2]。每周1次,每次1對穴[2]。
8.3.5 瘢痕灸取瘰癧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橫紋長度為標準,從長強穴沿脊柱正中線向上量至標準長度的端點,再作垂直於該線的水平線,其長度以患者的口角間距為準,水平線左右等距,其端點即是瘰癧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黃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壯直接灸,灸後用硼酸軟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間休2個月。[5]
8.4 抗癆治療進行正規抗癆治療,持續1年左右。可口服異煙肼1~2年,或配合肌註鏈黴素1~2月。
9 九子瘡患者日常保健1.保持精神愉快,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適當增加營養,忌食辛辣 *** 性食物。
3.積極治療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變。
10 醫案例1.己巳歲,尚書王西翁乃愛,頸項患核腫痛,藥不愈,召予問其故。曰頸項之疾,自有各經原絡井俞會合之處。取其原穴以刺之,後果隨針而愈,更灸數壯,永不見發。大抵頸項乃橫肉之地,經脈會聚之所,凡有核腫,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則流竄之勢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針灸大成)
例2.張××,男,17歲。左頸項瘰癧急性發作,引起高熱,腫塊直徑1.5cm。白細胞計數13.8×109/L,白細胞分類計數: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85。患者神清煩悶,兩脈弦滑,苔薄白。脈證合參為少陽風熱與厥陰郁火互結而成。治療:取手足少陽之會穴翳風、肩井,用瀉法久留針,以疏風熱而散郁火;再取經驗穴百勞溫針灸法,以散結通絡。治療8次,腫塊軟化並明顯縮小,經2個療程(每療程針灸12次)治療,腫塊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針灸醫案醫話薈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