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評價歷史上的郭嘉?

評價歷史上的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我喜歡郭嘉基於兩點:壹,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壹謀士,本人認為他也是三國中的第壹謀士,某些方面比諸葛亮還強,可惜的是他死的早,兩人不能進行比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國歷史怕要重寫。二,郭嘉的為人好。就是說他的人品好。史書上說他“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又說他: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壹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誌,見識深遠。在天下開始大亂的時候,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於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隱匿名跡,尚未顯露鋒芒。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註意結交英雄豪傑,所以,當時壹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誌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這個同鄉和程昱這個曹操帳中的第二謀士。就是他們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開始的時候,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再則袁氏當時聲勢位赫,盛名壹時;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壹展鴻圖。然而,袁紹本人外寬而內忌,好賢而不能用。因此,郭嘉並未受到袁紹的重用。當時,郭嘉的兩位同鄉辛評、郭圖也在袁紹處效力。郭嘉對他們說:“智謀之士首要在於審擇明主,只有那樣,才能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學周公的禮賢下士,卻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攬人才,卻不予以重視;臨事又好謀而不能決斷。若想和他壹道拯救天下的危難,建立霸王之業,實在是難啊!”於是,他毅然離開了袁紹,去另尋明主。事實證明了他的英明和決斷,辛評、郭圖最後都給袁氏做了陪葬。聰明的謀士要善於選擇輔佐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他成功的首要條件。郭嘉曾說過:“夫智者審於量主。”而作為謀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準確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因而就絕不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事業之“主”。

因此當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紹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壹個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壹智囊戲誌才剛去世不久。這個人物也是很可惜的,歷史上都沒留下什麽資料。但從曹操給荀彧的信中“自從戲誌才去世後,幾無可與之謀大事之人。汝、穎壹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誰可繼任戲誌才之職?”可以看出戲誌才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的時候,兩人是相見恨晚呀。史寫:郭嘉和曹操在房間中長談了壹天壹夜,郭嘉出門後喜不自勝地說:“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則高興地贊嘆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說在曹操平定整個北方的過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勞。以至於郭嘉死後,曹操悲苦不已,還要上書漢獻帝追增封賞。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每逢討論大事,眾說紛經,他能壹針見血,壹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自在軍旅之間,隨我壹起東征西討十有壹年,擒目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逾越險塞,掃蕩馬丸,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正當要彰顯其勛之時,他卻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勛,實在令人不可忘懷。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後人。”對郭嘉的忠誠與才幹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漢獻帝閱過表文後,追任郭嘉為貞侯。不僅如此,曹操對郭嘉的兒子郭亦也是愛屋及烏,壹直養在身邊,多次封賞。可惜郭亦也學了老子,身體不好,雖然聰明,卻也死的早。

郭嘉的計謀最讓史學家和歷代政治家稱道的就是他對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紹的十敗十勝論。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讓後人為之感慨。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則歷史壹定會重寫。當然他的死也成全了壹位千古奇人----諸葛亮。否則,若是郭嘉跟著曹操南征,諸葛亮和他之間就會有壹場好戲。不過諸葛亮看人不怎麽準,戰爭謀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幾大謀士的,特別是郭嘉的隨機應變能力,壹定是擅長謹慎作風的諸葛亮的克星。天下將早幾十年壹統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